母猪繁殖障碍在在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引起的原因也极其复杂。疾病、营养、季节、温度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是导致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本文试就夏季母猪受孕率低下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如采取一些降温措施,保证猪舍凉爽舒适的环境温度,克服热应激,对提高母猪的受孕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母猪夏季受胎率低下的主要因素
1.1 热应激因素
环境温度变化是影响种母猪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空怀母猪适宜温度是13-19℃,最高温度27℃,最低温度10℃。当环境温度超过27℃,并维持2-4 天而没有采取降温措施,母猪的繁殖性能受损,温度超过35℃,母猪的繁殖性能显著降低。因为热应激干扰了母猪正常的内分泌机能,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分泌减少,干扰孕酮和雌二醇分泌平衡,导致空怀母猪的卵泡发育、排卵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造成母猪不发情、不排卵,同时也可能造成卵泡囊肿、持续发情等。热应激也会使泌乳母猪采食量降低,耗损母体脂肪、蛋白质造乳,使母体失重增加,泌乳期失重过多,造成断奶至再配种间隔延长,受胎率下降,次胎产仔数减少。热应激导致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延迟,这一现象在头胎母猪比经产母猪更为多见。
1.2 疾病因素
母猪子宫内膜感染是造成母猪不发情,配种不受孕和胚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夏秋季节高温的环境下,微生物的繁殖明显加快,细菌大量繁殖,增大了对母猪阴道、子宫的侵袭,容易引发母猪阴道炎、子宫炎。还有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症(又称蓝耳病)、非典型猪瘟、乙型脑炎、弓形体病、钩端旋转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细小病毒病、鹦鹉热衣原体病、猪布氏杆菌病等一些疾病也会引起母猪受孕率低下。如蓝耳病:母猪表现消瘦、厌食、体温稍有升高,双耳、腹部、乳房发蓝,流产、早产、产出死胎及弱仔;开始发病时以弱仔多为特征,时间长了即出现木乃伊及死胎多的现象。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高烧、黄染、贫血、急性死亡;妊娠后期和产后母猪发生乳房炎、不食、高烧,部分母猪流产或产死胎。
1.3 营养性因素
一是夏季气温高,母猪散热困难,采食量减少,母猪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出现不规律的发情和排卵,影响配种和受孕,出现死胎和弱胎。二是高温季节饲料中维生素稳定性差,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E 等失效更快,而这些维生素是维持正常繁殖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维生素,由于失效而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是导致受胎率低、胚胎发育异常的基本原因之一。三是青绿饲料缺乏或不足,不仅不能补充维生素的不足,还会造成公母猪便秘,影响采食量和正常的繁殖活动。
1.4 其它因素
1.4.1 运动不足:现阶段多数规模化养猪场种母猪的运动量都严重不足,特别是使用限位栏(定位栏)的猪场,运动更少,母猪出现后肢乏力影响配种;公猪运动过少,精液活力下降,直接影响受胎率。这也是农村散养的公母猪无论什么季节受胎率都较规模化养猪场的种母猪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1.4.2 公猪的适应温度和使用:公猪精子的活力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环境温度越高,精液活力越低。种公猪较合适的温度是15-20℃,一般在自然情况下,体温升高1℃,阴囊皮温和睾丸温度上升3-4℃。夏季猪舍温度多在38-40℃,甚至更高,公猪热应激明显,精子的成熟和贮存受到影响,公猪性欲下降,精液稀薄,畸形精子增加,活力明显下降,是夏季母猪受胎率低的最直接原因。有的猪场在白天配种,对公猪损伤较大,久而久之,公猪性机能下降,死精弱精增多,加之疾病的流行,导致部分公猪短期内不能使用,从而加大其它公猪的使用频率,公猪使用过频,精液品质必然下降,受胎率也必受到影响。
2 提高受孕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降低环境温度,维持猪的繁殖性能。主要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养殖场四周种植树木遮荫,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采用喷雾滴水系统冷却降低猪舍内温度(可自制),即在一根直径约2-3cm 周径方向交错钻开0.2cm 左右的小孔再分别插上10cm 长的相应细管,设置于猪栏上方30cm 处。硬质塑料管口接自来水(有一定压力)。每当气温高于22℃时,每0.5h 或1h 打开喷雾滴水1-2min 来冷却降温。当遇到极高温度(40℃以上)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如用水龙软管喷淋猪体、或水浴或在屋顶洒水。有条件的猪场可购买动力喷雾机,每天3-4 次对地面、屋面及猪体喷淋降温(忌用冷水突然喷淋猪只头部)。
2.2 保证充足清凉饮水,抑制猪体温上升。热应激条件下,保证充足的清洁凉水,有利于猪体降温并能刺激采食,提高采食量。饮水器中水要有一定压力、流速,水量少,水温控制在10-10℃以内为宜。
2.3 调整日粮配方,保证适宜营养水平。高温对母猪最为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是食欲减退,采食速度减慢,采食量降低,进而是导致种母猪的营养水平降低,能量和蛋白摄入量不足。因此,每当进入夏季高温时期,养殖户应调节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提高饲粮营养浓度,增加脂肪,降低纤维含量,保证种母猪有利于正常繁殖的营养水平。(1)通过日粮或饮水,添加氯化钾、碳酸氢钠来缓解应激,适当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C 和维生素E,补充氨基酸和精氨酸,提高母猪的抗应激能力和采食量。(2)分娩哺乳期母猪以高营养水平日
粮(蛋白质16% ,消化能≥13.5MJ/kg),产前4 周2.5-3.0kg、哺乳期4.5kg 以上的日喂量。(3)断奶后母猪或配种前2-3 周的后备母猪以高营养水平日粮——哺乳料短期优饲,促进发情排卵,恢复母猪长膘和为配种受孕胚胎发育贮备营养,日喂量可保证在2.2-2.5kg 以
上。(4)配种后的母猪以低能低蛋白水平日粮(蛋白质≥14.5%,消化能≤13.0MJ/kg),日喂量减少到1.5-2.0kg为宜。母猪配种后第4 周至产前4 周,以中等偏低的营养水平(蛋白质≤14.55%,消化能≤13.8MJ/kg),日粮,日喂量可控制在1.8-2.2kg。(5)种公猪在原日粮基础上每头每天增喂2 枚鸡蛋。有条件的猪场加喂适量的青绿饲料或用2%-5%的脂肪(因脂肪的消化产热少)替代等量能值的碳水化合物以缓解高温应激给猪带来的不利影响。
2.4 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母猪子宫炎。经对母猪做输卵管及子宫检查发现有40%-45%带菌,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子宫带菌可由公猪配种是带入(包皮液、精液本身),也可能来自阴道感染。子宫带菌对初配母猪的危害最大,能引起母猪体温升高,引起胚胎死亡或流产。因此,在自然交配时要注意观察公猪生殖器官或精液是否有炎性分泌物,防止公猪带菌交配,人工授精应彻底消毒。同时要定期消毒,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对患病母猪要及时治疗,防止母猪子宫炎。
2.5 改变饲喂、运动和配种时间,充分利用公猪效应克服母猪夏季不孕。当进入火热季节,猪场都应改变猪的饲喂时间,早餐宜早,可在6 时左右;晚餐要晚,宜在19 时左右;午餐可避过中午时间饲喂,以充分利用天气凉爽时猪的良好食欲多采食饲料。湿拌料可以更湿一些,并加喂青绿饲料提高适口性,促进采食。对种公猪来讲,合理的运动是提高健康水平和配种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高温季节更应坚持不懈,但应随着饲喂时间的改变而相应的改变,即每日在早饲后和晚饲前各进行0.5-1.0 小时的驱赶运动。配种或采精的两次时间亦可安排在上、下午运动后0.5 小时左右,尽可能使种公猪中午休息的时间长一些。另一方面,高温对种猪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性欲降低,发情延迟。在夏季高温时期,可充分利用种公猪效应(公猪的刺激对母猪繁殖机能的影响)弥补高温带来的性欲降低的不良影响。如同舍公母猪隔栏接触饲料;配种时将公猪赶到发情母猪栏内交配;种公猪驱赶运动时经过母猪舍人行道,通过种公猪对母猪特有的“哼哼”声连同所产生的外激素来促进母猪发情。有条件的猪场每天早晨可在猪舍播放公猪叫声录音并辅以公猪气味(尿液和精液)来增加母猪性欲,促进发情,提高受孕率。夏季的母猪受孕率明显低下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导致个别养殖场受损严重。只有将环境温度控制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保证以上技术措施发挥最佳的作用,真正实现母猪的高产与稳定。因此,在高温季节采取有力的降温措施,保证猪舍经常适宜的环境温度、凉爽舒适,对维持猪的繁殖性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