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发展,仔猪(3~5 周龄)早期断奶在集约化养猪场中普遍采用,不仅能提高繁殖母猪的胎次,也能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仔猪早期断奶会引起很多问题,其中仔猪腹泻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不仅会影响断奶仔猪生长,严重时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1 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
1.1 生理性因素
1.1.1 消化系统不完善。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善,运动能力弱,排空速度相对较快,所以在消化过程中,影响食物的分泌和吸收能力,食物消化不完全,容易引起腹泻。
1.1.2 消化酶分泌不足。仔猪在断奶之前,靠母乳喂养,母乳在胃肠道中进行分解形成乳酸,使肠道菌群维持平衡。仔猪断奶后,由于胃酸分泌相对较弱,胃蛋白酶较少,再加上乳酸杆菌的繁殖受限,从而无法很好消化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饲料中的蛋白质,容易引起腹泻。
1.1.3 体温调节能力差。仔猪体型小,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被毛稀少,皮下脂肪不发达,散热较快,再加上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机制差,很容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引起腹泻。
1.1.4 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断奶前,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由于早期断奶,仔猪的母源抗体被终止,机体的免疫系统又不健全,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大肠杆菌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入侵。
1.2 病原性因素
1.2.1 细菌引起的腹泻
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黄痢和白痢。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常发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多在仔猪出生后几天以内发病, 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仔猪白痢多发病于10~30 日龄仔猪, 发病率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 但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此外沙门氏菌、C 型魏氏梭菌、志贺氏菌均能引起腹泻。
1.2.2 病毒引起的腹泻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都可以引起仔猪腹泻的发生。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以及粪便腥臭。
1.2.3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感染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猪球虫、蛔虫、线虫等。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少、脱水、贫血、腹泻,严重时可能拉血便。
1.3 应激因素
影响断奶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断奶应激等。心理应激:仔猪断奶后离开母亲,从产房到保育舍,从心理上感到孤单、恐慌、害怕产生应激。环境应激:仔猪从一种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环境,温湿度会有所变化,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对环境产生陌生感引起的应激。断奶应激:仔猪早期断奶后,采食发生改变,由原先依靠母猪喂奶变成独立采食饲料,加上消化系统不完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容易引起腹泻。
1.4 饲养管理
仔猪圈舍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圈舍清扫不干净,容易使细菌和微生物大量繁殖。仔猪饲料中富含高油脂、高蛋白饲料、饲料存放时间较长导致发霉变质,饲喂后均可以引起仔猪腹泻。
2 断奶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
2.1 减少应激反应
2.1.1 提前喂料
为了提高断奶仔猪对采食的适应性, 从仔猪出生后1 周开始饲喂乳猪料,使仔猪在断奶前适应消化、吸收植物性饲料,避免断奶后对饲料的应激反应。乳猪料应为低脂、低乳糖、高淀粉的饲料。
2.1.2 避免直接断奶
仔猪在断奶前一周,可以逐渐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由一天三次逐渐减成一天两次,一天一次,直到停止哺乳,同时增加乳猪料,避免直接断奶产生的应激。
2.2 提高仔猪免疫力
仔猪出生后,肌肉注射猪瘟疫苗,7 天后肌肉注射伪狂犬疫苗,20~30 日龄时注射伤寒弱毒苗。仔猪断奶以后,在饲料中“护仔康1号”和“奥得曼A”,可以有效提高消化能力,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仔猪的抵抗力,促进仔猪生长。
2.3 加强饲养管理
仔猪在转入保育舍之前,必须对育舍彻底消毒,可采取熏蒸消毒。转入保育舍后要经常打扫,及时清理粪污,保持猪舍环境干燥卫生,温度控制在25℃,适宜湿度为60%~70%。夏季保持通风、冬季防止贼风。做好猪舍消毒工作,带猪消毒常用0.2%~0.3%过氧乙酸或0.1%新洁尔灭溶液喷雾消毒,消毒后喷撒“护舍安”。水箱、水管可用3%漂白粉溶液浸泡或冲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