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价经历了一波快速下跌的行情,先是由东北、华北领跌,然后是西北,最后蔓延到南方,至10月21日,省内三元生猪每斤8.1元左右,外三元8.6元左右,土杂猪7.6元左右,比8月下旬价格高峰期每斤分别跌掉1.2元、1元和1.1元左右,跌幅不可谓不大。这是不是意味着新一轮“猪周期”就要到来了呢?
目前猪粮比(生猪价格与粮食价格之间的比值)还在8.5左右,通常来说,猪粮比6.8是生猪养殖的盈亏线,目前生猪价格还属于“高位盘整”,养殖户仍有比较好的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全国定点检测的能繁母猪数量在减少,这意味着后期生猪供应不会增加,加上生猪养殖的疫病控制做得比较好,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因此,他认为,至少今年应该不会出现“猪周期”。
“其实,8月份生猪价格冲到高点时,我不但没有高兴,一直处于担忧之中,目前价格回落了,心里反而踏实很多。”镇江希玛牧业公司负责人马荣坤说,当生猪价格摸高到每斤9.6元时,很多人都指望一鼓作气冲过10元,创下新高。如果真的超过10元了,那会是一个历史性的高点,但这绝对不是好事,就像股市超过5000点一样,社会的关注度将骤然增强,养殖利好会被放大,各路“热钱”就会冲进来,十多年前各种企业改行养猪的情景很可能会重演,这对生猪养殖行业来说是很不利的。他说,这几天他所在养殖场出栏的生猪价格每斤8元左右,出栏一头猪的利润在200元左右。“我觉得目前价位挺好。养殖领域不能追赶暴利,价格平稳、有合理的利润才是可持续的。”
位于阜宁县的江苏万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生猪养殖为主,年出栏生猪2.5万头。公司负责人邵本俊说,尽管生猪价格确实走低不少,但是养殖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经济效益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本月以来,国家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到每斤1元,市场上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低15%左右,豆粕价格也有所下降,而玉米是最主要的猪饲料原料,占60%左右,以目前的饲料价格计算,一头猪从仔猪到出栏,饲料成本可节省50元左右。“另外,这次生猪价格下降跟国家释放储备肉有关。”他分析说,早几年猪价低迷时,国家启动储备肉收购,而收购的这些储备肉最后还是要卖到市场上的,9月下旬,生猪价格还处于较高点时,河南、安徽等地的储备肉大批上市,尤其是河南处于中原,交通四通八达,传导效应更加明显。
具有多年养殖经历的邵本俊认为,本次储备肉的释放起到平抑肉价的作用,国家释放储备肉,长远来说对养殖业是利好消息,如果国家库存过高,一旦生猪价格下跌,就没有库容启动收储。他只是担心进口猪肉会一哄而上,前段时间,不少加工企业放出风声,将改为使用进口猪肉。由于进口猪肉没有配额限制,而且国外如美国生猪均价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每斤只有5.4元,远低于国内价,因此,如果轻易放开生猪进口,将对国内生猪养殖造成很大冲击,到时候,整个生猪养殖业就很可能被国外一些寡头所垄断,这对养殖户和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好事。
令人欣慰的是,历经多次“猪周期”,尤其是今年1月之前的20个月里,国内生猪市场经历前所未有的连续20个月亏损期,尽管今年7月之后价格陡然上扬,但养殖户的补栏行为相当理性。年出栏超过5万头生猪的宜兴坤兴生猪养殖合作社副理事长徐新君说,目前省内仔猪价格普遍保持在每斤15元左右,价格比8月底的每斤18元降低20%,这说明养殖户没有盲目补栏。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养殖企业的污染控制要求越来越严,养殖用地也越来越紧缺,尤其是浙江、福建,今年淘汰了大批养殖企业,对新办养殖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客观上也使一些外来资本望而却步。这对养殖业来说是好事,“养殖户不希望生猪价格上蹿下跳,消费者也不希望猪肉价格忽上忽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16317万头,环比上涨24.31%,同比下降2.13%;猪肉产量1254万吨,环比上涨23.30%,同比下降1.03%。2015年前三个季度猪肉累计产量同比下跌3.62%,从三季度开始,降幅出现收窄,预计四季度生猪产量同比降幅仍将继续收窄,2015年全年猪肉产量相比2014年将出现3.5%左右的降幅。
以上消费数据来看,从四季度开始,猪肉迎来消费旺季,生猪的需求也将出现季节性反弹。1-9月定点屠宰量累计15381.45万头,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042.14万头,降幅达到11.72%。2014年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到整个社会屠宰量的32%,但是2015年三季度这一比例已经降至28.8%,主要因为生猪价格偏高,大型屠宰企业终端产品售价维持高位,但走货偏慢,抑制了生猪收购的需求。8月生猪价格冲高回落,屠宰企业逢低补库的意愿增强,从四季度开始屠宰量将逐步回升。
猪价在今年第四季度以及2016年全年,都有望保持16元/公斤左右的价格。今年四季度由于春节需求拉动,价格仍将继续上行,或攀升至20元/公斤左右。目前市场上猪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生猪出栏体重已偏轻,说明养户压栏的情况较少,在供给紧张的情况下,猪价下行空间不大。
综合来看,猪价明年有望全年保持高位盘旋,动力有三个方面。首先,前些年猪价在底部运行时,占市场总量约六成的中小养殖户已基本出场。这批中间力量垮塌之后,短期内难以再站起来。
其次,由于环保监管愈来愈严,不少猪舍被要求强制拆除。以浙江为例,全省约有一半猪舍被取缔。福建省内也有约三四成的猪舍被拆。大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户正退出养殖市场。由于环保投入较重,规模化养殖企业有优势。
第三,此前从国外走私冻肉回国的方式逐渐被消除。这也造成猪肉供应量下滑,将来这部分供给力量会越来越薄弱。
生猪价格历经2016年全年高位盘旋后,2017年或许会有小幅回调,但空间不会太大。2018年初或将步入新一轮下行周期。因为规模化的养殖场建设需要一年时间,引进母猪产仔猪,再将仔猪养成商品猪,需要大约两年时间。生猪价格的拐点往往发生在母猪补栏数量激增的时候,现在国内母猪存栏量在3800万头左右,每头价格约为1400元,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还偏低,反映出养殖户补栏激情不高。没有母猪就没有仔猪,后续商品猪的供应量就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