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国内市场猪肉价格高居不下,甚至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已经成为这些年的一种常态,不但让生猪养殖户吃了不少苦头,消费者买肉时也时常有被“割肉”的感觉。
生猪养殖户如何把握市场命脉?政府如何稳定猪价?我希望国有企业能有所担当,投身养猪事业和产业,举办大型养猪场和开办猪肉专卖店,为平抑猪肉涨价做出贡献。对于目前的猪肉涨价,我们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恐慌。猪肉是一种大众食品,人们几乎每天都在食用,所以大家对猪肉的关注度相对较高。正是因为猪肉具有涉及面宽、使用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所以就决定了猪肉价格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敏感性、大众性和时效性。
目前猪肉价格过高的原因主要是供不应求的结果。而导致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是 “四多四少”。
一是分散养殖多,规模化养殖少。目前四川散户养殖所占比重在60%至70%,散户养殖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市场反应迟钝,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供需信息,往往存在“跟风”和“从众”现象。而一些对市场信息把握及时和准确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较少。很多生猪散养户往往会跟风养殖,养涨不养跌,市场上猪肉贵的时候就买进猪苗,而等生猪出栏时正好赶上大量生猪出栏、猪肉价跌。跟风养殖正是农户对市场反应迟钝的表现。
二是放弃养殖的农户多,专心养猪的农户少。散户养殖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固定,由于这些散户养殖规模小,感觉市场好点时就多养几头,不景气时就少养,甚至放弃养殖。与散户相比,那些专注于养猪的人少。以新津为例,前几年,仅仅靠养殖户余忠带动起来的规模生猪养殖就有三四十家,但是今年已经所剩不足四家。像余忠这样坚持下来的较少。
三是中间环节得利多,农户盈利少。生猪与猪肉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在猪行业链条上,农户得利很少,中间环节拿走了大部分利润。涨价消费者会受损,跌价农户会受损,中间环节则“旱涝保收”。
四是传统养殖多,科技含量少。目前国内生猪养殖散户多、集约化程度低,这就导致了我们的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底,产量低、效率低和防疫能力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出现“四多四少”,主要是因为比较效益与边际效应。首先,就比较效益而言,养殖户会将生猪养殖与其他职业的收益进行一个比较。除去饲料成本,散户出售一头猪的收益大概在200元左右,时间需要半年,这还没有除去人工费、场地费、水电费、草食费和折旧费等。而外出打工,每人每个月收入至少也有1000元,且风险小。农户在比较两者的收益和风险后,放弃生猪养殖外出打工就成了他们大多数的选择。其次,就边际效应而言,养殖户在经历几年的尝试后,必然会对这种“利薄”行业产生厌倦,逃离也成为一种必然。吃猪肉的主体人群没有减少,而生猪产量下降了,涨价就成了必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