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射操作不规范
猪瘟免疫,注射操作是关键。在一些注射操作不到位的猪场,一年四季各种疫病流行不断,令人防不胜防。以广州3个猪场为例,这3个猪场执行统一的免疫程序,使用同一厂家的,并同时进行猪瘟抗体 ELISA检测。而结果却各不相同。抗体检测合格率96%、90%、65%。下针狠,推药快,拔针急,是很多防疫员注射操作的通病。有的猪场选用的注射针头过短过粗;有的防疫员热衷于打飞针,手抓一把注射器,追着猪只满栏跑。这些常见现象,都是猪场免疫注射工作的大忌。
2 、免疫程序不科学
2.1 乳前免疫不恰当出现免疫耐受个体
乳前免疫可使小猪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主动免疫抗体,并可获得对猪瘟的终生保护,我国绝大多数猪场一直采用乳前免疫,但是临床上出现大量乳前免疫失败案例。樊福好从理论角度提到:乳前免疫可能诱发小猪免疫耐受。早在2006年,在对一批小猪猪瘟抗体水平进行跟踪检测时就发现乳前免疫小猪的母源抗体消退快,但是主动免疫抗体水平却一直无法有效上升。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乳前免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2 初免时间过早母源抗体水平越高,对疫苗的中和作用越大,在母源抗体滴度偏高并衰退缓慢的情况下,猪瘟初免时间过早,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在加大母猪猪瘟免疫剂量的情况下,小猪母源抗体高,衰退缓慢,是很多猪场都存在的现象。
3 、疫苗选择不尽合理
目前,各地政府免费供应给生产场的猪瘟疫苗,都是脾淋苗。但实际上,脾淋苗并不一定比细胞苗更好。我国研制的猪瘟细胞苗,是经过严格的实验检验的,除非生产厂家出现意外,否则疫苗质量是绝对有保证的。
单从生产工艺来看,细胞苗的稳定性,甚至比脾淋苗更好。由于细胞苗的苗毒,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细胞培养而获得的。其培养时间、温度等条件,都是可控的。而脾淋苗的苗毒,是通过把苗毒接种于兔,收割兔体脾脏和淋巴结而获得。由于兔体对苗毒的敏感性不同,从不同兔体收割的苗毒,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疫苗厂家使用的不是SPF兔,这种差异更大。而且使用非SPF兔,生物安全也存在巨大隐患。
4 、抗体监测不到位
很多猪场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要疫苗打下去,就万事大吉,从未认真考虑过要对抗体进行系统监测。2007年4月,周华林等对来自湖北襄樊地区31个规模化猪场323头猪进行猪瘟抗体ELISA检测,发现各猪场抗体合格率在0~90%之间,整体合格(猪群合格率≥75%)的猪场只有9个,只占所检猪场数的 29%(9/31)。323份血清,抗体合格者只占43.3%。这种猪瘟抗体状态,很难保证不出现猪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