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保健养猪网 您可以 登录 本站浏览更多内容
绿叶公司规模猪场VIP活动专区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猪咬尾症的发生前情况与综合防治

2008-08-25 09:22:31来源:网络作者:浏览:次 分享: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公斤猪,24--40公斤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4.6%、母猪约3.4%。
一、发病原因
(一)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密度大及同栏猪数过多、秩序混乱,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卫生状况不良或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饲养面积每头猪小于1平方米,以及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等均可诱发咬尾。
(二)环境因素 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天气的异常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引发啃咬,猪舍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躁不安,猪生活环境单调,惊吓、猪乱串群等应激均能引发咬尾。
(三)营养不平衡 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可造成猪咬尾,如缺乏蛋白质、饲料的粗纤维过低均可导致咬尾症的发生。另外,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铁、钙、磷等不足,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或者质量不好,铁、铜、钙、磷、镁等元素的缺乏或者不平衡,有人推测喹乙醇和痢特灵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也会造成此症。据报道钠盐缺乏能导致大面积猪咬尾症。
(四)品种和个体差异 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间体重差异过大的猪,常出现互咬现象。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相互矛盾,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中,常出现以大欺小现象。
(五)疾病 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对其他猪产生吸引作用而诱发咬尾;猪体内寄生虫病,特别是猪蛔虫,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发生咬尾现象。
(六)仔猪的爱玩天性 环境舒适、安居乐业的小猪,咬其他猪的尾巴玩。
二、临床症状
病猪起初举止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有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常见被咬尾脱毛出血,咬猪进而对血液产生异嗜,引起咬尾癖,危害也逐渐扩大。被咬猪常出现尾部皮肤和被毛脱落,影响体增重,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骨髓炎和脓肿,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导致死亡。

猪咬尾症在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很难制止。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对猪咬尾症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状的防治措施:

一、满足猪的营养需求。

猪发生咬尾症的原因之一是所饲喂的日粮中营养失调、原料搭配不当,因此,饲养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猪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并保证充足的饮水。

二、猪群结构要合理。

从外地购进大批仔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在同一圈中饲养。如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将猪碰伤,应及时将带伤猪分开饲养,以防有血腥味而引起猪相互咬尾。

三、饲养密度要适宜。

猪的饲养密度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上以不拥挤、不影响正常采食和饮水为宜,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较为合适,冬季可饲养得密一些,夏季可饲养得稀一些。一般情况下,2~3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0.5~0.6平方米,4~6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0.6~0.8平方米。

四、育肥猪应早去势。

提早给育肥仔猪去势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猪在一起相互爬跨而引发咬尾症。

五、定期驱虫。

要定期驱除猪体内的寄生虫,可分别在30~40日龄、 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一次。同时,还要注意驱除猪体表的寄生虫,以免因寄生虫的影响而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六、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

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常是由于极个别好斗的猪而引起的。因此,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来单独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肌肉注射氯丙嗪80~100毫克、20%的硫酸镁20毫升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使其保持安静。对存在有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用稀释后的白酒或汽油对猪群进行1~2次的喷雾,这样可使咬尾症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对伤势严重的猪可用抗菌素进行治疗。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本站转载的内容禁止转载或者设计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情况后进行删除!
投稿】【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图片新闻
猪保健品在线购买
文章排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养猪资料下载
养猪视频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