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畜牧兽医从业者通常局限于根据发病动物的年龄来鉴别诊断两种都可能发生的细菌性肠病,如小猪发生下痢成了大肠杆菌感染的代名词,而在生长育肥阶段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成了“嫌疑犯”,肉猪排出带血丝粪便往往被当作是密螺旋体所致猪痢疾的证据,用咪唑类药物治疗成功似乎更加坚定了这一点。如果治疗效果不确实常常被假定为病原产生了耐药性,以致错误地把栏舍清洁消毒不严等所致的腹泻也归咎于此。
直到20世纪90年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方法全面引入,鉴别出了其它致病菌也可有规律地引起肠道疾病。有证据表明,在有的条件下(如猪螺旋菌感染)即使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能使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在没有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感染的情况下同样可能排出带血丝的稀粪,例如由胞内劳森氏菌所致回肠炎也可能是病因。
不幸的是,尽管有了现代诊断技术的帮助,可初步诊断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梭菌感染。尽管如此,这样的症状还可能与胃溃疡相关联,生长受阻(粪便黏稠度没有改变或改变不明显)可能意味着螺旋菌感染或存在寄生虫。
采血样进行IgG抗体水平分析,尤其对慢性病例,在第一个疑似病例被发现后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诊断手段。排泄物抽样调查比较简单,但需要记住,使用PCR方法对急性感染病例进行粪便检查,只有不到一半的动物可查到胞内劳森氏菌,所以会面对一个较高的阴性误诊率。急性和慢性感染猪进行PCR检测后,应对空肠或回肠段肠管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PPE被概括为4种不同的病症:涉及到PIA可包括空肠末端和整个回肠发生改变。而地方性回肠炎只局限于回肠,其危害主要是严重抑制生长。然而,第3种PHE可导致肠段突然发生大量失血,而且可致猪只死亡。在此之前,急性感染猪虚弱,丧失食欲,可看到掺杂有一定血液的粪便从肛门里流出来掉在后腿上。第4种是一种坏死性肠炎,可致使肠管严重而不可逆的吸收面积减少。尽管很少死亡,其结果是猪只明显生长不良。图1为如何通过评估粪便来区别猪腹泻类型。
图1 评估粪样区别猪腹泻类型
通常胞内劳森氏菌可随粪便污染水或饲料,经口进入猪体内,在这种情况下7~14天后便可在猪排泄物中查出病原,最初的剖检和病理变化可在12~14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可能要更长时间才能变得明显。然而,在出现可见症状之前(隐性感染猪)就开始脱落坏死组织碎片感染其它猪。目前还不能说猪首次感染后是否不再被感染(脱离或远离这种生物体),但幸存猪的免疫可持续大约12个月,这似乎又是可能的。
哺乳仔猪可在出生第1个月被母猪感染而发生亚临床症状,获得母源(免疫)抗体的也可能在出生后2个月发生。猪不出现症状,也可能因常被忽略的机械性刺激或其它感染而突然表现临床症状。临床上慢性PPE可表现为猪肠腺瘤病、节段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通常是2。5月龄的育肥猪。它们的粪便正常或排带血丝的棕色黏稠糊状或水样粪便。这部分猪通常占全群猪的5%~10%,除了明显影响生长外,很少表现外部症状,很少死亡。
相对而言,急性PPE死亡率可能达到全群的5%,对保健水平较高及繁殖猪群打击严重。应激(如转栏)似乎是诱因,感染猪可能没有生病表现便被发现死亡。在猪只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病程可持续1小时到数天,它们的粪便里带有血丝,甚至包含大量血液,有时它们的皮肤非常苍白。
在育肥舍,慢性病例很少超过全群的50%,通常管理良好的猪群,我们可发现10%的猪遭受感染。急性出血症状不只限于仔猪,保健较好的生长育肥猪群有15%的猪也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可导致2%~3%的猪只死亡。
处理方案只能凭实践经验假定,直到详细描述了抗菌药物使用程序。作者使用默克泰妙欣、爱乐新、利高霉素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效果。采食下降的猪建议注射治疗,注射泰乐菌素可减少症状。通过持续长时间的混饲或混饮进行抗菌药物处理,对减少被感染育成种猪群的经济损失是必需的。如药物处理结束后10天内,猪群可能又很快复发,而使用药物的过程中症状消失。
预防PPE的暴发时,作者认为默克泰妙欣、爱乐新、利高霉素的效果差不多。许多被感染的猪群用40克/吨默克泰妙欣保健可消除症状。但药物处理必须维持到育肥期结束一屠宰前当然要遵守规定的休药期。一批猪出栏后,应仔细清扫每个角落,以除去粪便的污垢,然后消毒。另外,诊断调查研究应着眼于传染源,并据此着手控制。
另一个观点是应该把对各阶段猪的管理联系起来,保证尽量免除应激等不良反应,以将暴发已知的PPE组合等消化道疾病的风险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