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体是由弓形体的卵囊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和发育史] 弓形体终末宿主是猫,虫体寄生在猫的肠道上皮细胞内,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牧草、饮水和饲料,被人或猪等40多种动物吃下后而发病。
被吞食的卵囊进人中间宿主的肠道后,卵囊中的子孢子逸出,进入中间宿主血液而分布到全身各处,再进到细胞内繁殖,引起人、畜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温高、湿度大多见。
老母猪呈隐性感染,虽本身不显症状,但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或弱仔;若未发生胎盘感染,产下的健康仔猪吃母乳后,亦会感染发病。5日龄乳猪即可发病。
育肥猪及后备种公、母猪多在3-6月龄感染发病,其中以3月龄多发。
[流行特点] 本病自上世纪60年代传人我国,经40多,年,其流行特点不断发生变化,由以往的爆发性流行到近年来以隐性感染和散发为主。当然也有局部的小范围流行,但已很少见。①爆发型是突然发生,症状明显而重,传播迅速,病死率高。②急性型是同舍各圈猪相继发病,一次可病10-20头。③零星散发是某圈发病l—2头,过几天另圈又发}备~2头,在2—3周内零星散发,可持续一个多月后逐渐平息。④隐性型,即临床不显症状,目前大多数猪场已转入此型。
[症状] 潜伏期为3-7天。
(l)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育肥猪有咳嗽、流鼻液,乳猪偶有咳嗽和流鼻液。
(2)耳尖、阴户、包皮尖端、腹底的皮肤上产出现出血性紫斑。乳猪明显,往往有从耳尖向耳根推进或减退的情况,作为疾病轻重的标志,育肥猪偶尔有此现象。
(3)体温41℃~420C以上,呈稽留热型。
(4)乳猪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共济失调等。
(5)伏卧难起,迫起后步态不稳,个别关节肿大。
(6)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
(7)少吃或不食,精神沉郁。
(8)育肥猪和后备母猪腹泻,部分猪大便可呈煤焦油状血痢。
(9)怀孕母猪可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弱仔,弱仔产下数天内死亡,母猪流产后很快自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剖检变化]
(1)仔猪发病后2-3天,生长育肥猪发病5~7天,其体表毛根处有出血性紫红色斑点。
(2)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观呈淡红色,切面呈红色花斑状。
(3)肝大小正常或稍肿大,质地较硬实,表面散在灰红色和灰白色坏死灶,切面有芝麻至黄豆大小的灰白色和灰黄色斑点。
(4)脾肿大明显,边缘有出血性梗死。
(5)肾外膜有少数出血点,表面有灰白色坏死小点及出血小点。
(6)肺间质增宽,小叶明显,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液体,有的可夹有血液。肺表面颜色呈暗红色,有的苍白、有的布满灰白色粟粒大坏死灶。
(7)心耳和心外膜部分有出血小点。
(8)胸、腹腔液增多,呈透明黄色。
[治疗] 目前常用的兽用抗菌素无效,而磺胺制剂效果良好。
选用磺胺类药一定要选用含有“甲氧苄氨嘧啶”(TMP)的磺胺药。凡磺胺药前加有“增效”或“复方”两字的代表已加有TMP。如增效磺胺嘧啶钠、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增效磺胺甲氧嗪、复方新诺明等其中任选一种,按0. 07g/kg体重,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每天两次,连用2-3天。
如果有单独的“甲氧苄氨嘧啶”,则每次单独肌内注射2-6ml,再静脉或肌内注射磺胺嘧啶钠。此外,甲氧苄氨嘧啶液直接与空气接触时间稍长一点,可形成乳白色结晶粉沉淀,将安瓿放温水内加温即可溶解使用。TMP与磺胺类药不能混合,否则产生乳白色沉淀不能再用。
严重病猪,还应采取输液、强心和调整胃肠功能等对症治疗,疗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