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生产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在不少地方呈上升势头。由于这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所以不少养殖户对其也越来越重视。
一、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因素
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分为先天性、机能性、营养性、机械性和疾病性,其中以传染性疾病危害最大,主要繁殖障碍性疾病有蓝耳病、伪狂犬、非典型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乙型脑炎、衣原体、弓形体病、钩端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等,常呈大面积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导致大量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和新生子猪的死亡,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危害
母猪繁殖障碍是指母猪达到生育年龄而不能发情配种,或屡配不孕及异常分娩(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出木乃伊、弱子、畸形子等)。感染较重的猪场初产母猪几乎每窝都有死胎出现,少数猪场全群初产母猪所产子猪全为死胎。
公猪出现睾丸肿胀,然后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对养猪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规模化猪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综合防治
1.严把引种检疫关
引种隔离观察检疫,严防带毒种猪进入猪场是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检疫2周,并进行相关的监测,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接种有关疫(菌)苗产生免力后,才可入场饲养。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根据本场已发生过、本地流行过或正在流行的疫病种类,制定本场适用的免疫计划或免疫程序,建立免疫制度和监测制度。同时注意减轻种猪免疫负担,并非所有疫苗都必须注射,并非注射疫苗种类越多越好。
3.强化营养
根据种猪的各阶段营养需要进行合理配置饲料,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饲喂高能量饲料。母猪在配种前后和妊娠后期添加0.8-1%的牲命1号,在哺乳期添加2%的牲命1号(确保了各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确保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对于体况过瘦、不发情的要加喂青饲料。
4.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工作做的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比,猪群健康,不易发生传染病。在各阶段猪群中添加0.25%的奥得曼A,可有效提高机体抗病力,减少疾病。
5.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加强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降温。
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 对正常猪的粪、尿发酵或沼气处理,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6.驱虫
蛔虫、鞭虫等体内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抗病力下降;蛔虫幼虫经肺移行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状。因此应重视猪场驱虫工作,特别是母猪分娩前和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更应进行驱虫。
四、小结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念,应用全面的分析方法,对猪繁殖障碍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一方面必须从猪场所处的位置,栏舍的结构、种猪的引进等方面考虑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蔓延和扩散,最终逐步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