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环境因素
圈舍环境因素是引起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因素,如圈舍潮湿、脏乱、阴暗、空气污浊、光照不足、噪音等都会造成繁殖性能下降,严重时会引起母猪不发情、或流产等。
2.1 温湿度和通风
当环境温度低于5℃或高于25℃时,母猪内源性激素分泌会出现紊乱,卵巢机能受到抑制,卵泡发育受阻,从而造成母猪推迟发情或不发情。在夏季,持续高温会降低母猪采食量,导致营养缺乏,推迟发情(Prunier,1996),使得母猪断奶发情间隔明显延长,初产母猪尤为突出。在英国,7-8月份环境温度普遍高于20℃,导致母猪繁殖性能下降,配种后返情率升高(Stork,1979)。此外,圈舍通风不佳、阴暗潮湿不仅影响猪的体况,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降低母猪繁殖性能。因此,夏季高温天气要合理采用通风、降温设备、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调整饲喂时间和饲喂量、定时喷水降温,猪舍外部最好采用反光性能好的建筑材料,保证屋顶隔热性能良好(Robert Myer and Ray Bucklin,2001)。冬季要尽量减少由于气温骤变对母猪产生的不良影响。
2.2 光照
光照时间与强度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800头母猪进行长日照(光16h,暗8h)和短日照(光8h,暗16h)试验研究发现,产仔率无显著差异,但短日照组母猪产仔后发情间隔时间延长(Tast,2005)。BPEX建议妊娠期母猪舍内每天需保证14~16h的光照,但由于舍内灯泡上的污垢和灰尘、设备装置如自动喂料机产生的阴影等一些环境因素都会减弱光照强度。对于断奶母猪每天要保证16h强度为300 lux的光照。
3 传染性疾病因素
养猪场户由于引种、防疫不到位、卫生消毒不严格致使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会导致母猪产生繁殖障碍。其中,猪伪狂犬病会引起初产或经产妊娠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胎(王红雷,200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会导致母猪临近分娩时发生流产或早产,仔猪出生后断奶死亡率高。猪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和阴道粘膜感染,导致母猪妊娠后发生流产和死胎(赵兴绪,2007)。猪布鲁氏杆菌病也称为猪传染性流产是由猪布氏菌引起的繁殖障碍,以母猪不孕和流产为主要特征。此外,如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非典型、猪乙型脑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体病、猪衣原体病、猪李氏杆菌病、猪放线杆菌病、猪炭疽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均可引起母猪不孕、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胎。因此,养猪场户要增强安全意识,建立严格隔离、卫生消毒与防疫制度,制定合理免疫计划,定期预防接种与药物预防相结合,以减少因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繁殖障碍的发生。
4 生理遗传因素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生理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如雌雄同体、卵巢异常等)和后天性输卵管损伤。其中,卵巢和子宫出现疾病会引起发情异常或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卵巢机能减退会引起发情不定期、发情微弱或延长、只发情不排卵;而卵巢囊肿则使得分泌过多卵泡素,导致母猪性欲亢进,但屡配不孕(邢兰君,2008)。输卵管疾病包括输卵管积液、积脓、炎症,都能引发母猪不孕等繁殖障碍。因此,要严格挑选后备母猪,及时淘汰生殖发育不良和存在其它先天性繁殖疾病的母猪。
5 生产技术及管理因素
适时配种,保证后备母猪达到一定初配体重和月龄。合理利用种公猪,定期进行精液品质检测。加强配种人员技术培训,科学规范发情鉴定及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提高母猪受胎率。
日常管理方面养猪场户要定期收集统计生产数据包括:公猪使用频率、8月龄后备母猪配种率、母猪受胎率、产仔率、分娩率、断奶后一周复配的比率、平均窝产仔数、产活仔数、木乃伊数、死胎数、不同胎次断奶后淘汰率、妊娠期和哺乳期采食量等(Lawrence Evans et al,1984)。通过建立数据档案便于对出现繁殖问题的猪群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解决措施。
6 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多方面原因,养猪场只有增加安全意识,建立严格隔离、卫生消毒与防疫制度,制定合理免疫计划,科学饲养管理,规范生产技术,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繁殖障碍的发生。而对于母猪部分繁殖障碍问题可以通过激素手段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PG600(400IU PMSG和200IU hCG)后备母猪性成熟和发情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PG600诱导母猪发情后的第二个情期进行配种,其妊娠26d的胚胎数显著高于第一个情期配种(Bartlett et al,2009)。在母猪断奶后24h使用PG600会缩短断奶发情间隔,提高第二胎的窝产仔数(Vargas et al,2006)。但研究建议,激素治疗手段只有与科学规范的生产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