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保健养猪网 您可以 登录 本站浏览更多内容
绿叶公司规模猪场VIP活动专区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后备母猪培育及其配套技术措施

2018-09-19 08:07:59来源:作者:浏览:次 分享:

后备母猪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养猪生产水平,适宜的后备母猪培育技术对提高母猪的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国内关于后备母猪培育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培育配套技术措施。本文参考国外后备母猪的培育方式、饲养管理、配种技术、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养猪生产中后备母猪培育的实际情况,总结后备母猪高产的综合培育技术,为提高后备母猪培育质量提供参考。

1 后备母猪的培育目标及繁殖母猪高产的技术路线
后备母猪通常是指150~160 日龄时经过选择确定作为繁殖使用,至200~220 日龄的青年母猪在第2 或第3 情期进行配种,大约2 个月。后备母猪的质量、性成熟日龄、繁殖生产性能、在群的生产时间以及后续作为经产母猪的生产性能与该阶段后备母猪所采用的一系列培育技术措施密切相关。

➤ 1.1 后备母猪的培育目标
后备母猪在培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性成熟诱发培育技术,达到初次发情日龄较早,配种时体成熟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实现繁殖母猪的生产性能最佳。培育过程中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及指标值见表1。发情率应达到 90% 以上,后备母猪配种时体重达到130~135 kg。

表 1.png

➤ 1.2 繁殖母猪高产的技术路线图
Koketsu 等主要从两方面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并优化相应培育技术:首先,提高繁殖母猪的个体繁殖性能 ,其次,在群体水平上缩短母猪群体的非生产天数(NPD),最终实现生产目标。具体如图1 所示。

图 1.png

2 后备母猪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 2.1 后备母猪培育场地、设备以及培育方式
后备母猪的培育舍通常与公猪舍分离,舍内设备按照小群饲养方式进行设计,地板采用全漏缝地板,尽可能配备室外运动场。

小群饲养的理想状况是10~12 头为1 个饲养单位,每头猪满足1.2 m2 的空间,在培育期间即从180 d 开始,每天的光照时间达到16 h,光照强度为200 Lux。后备母猪的性成熟日龄约为 200~220 d,判别标准是母猪的第1 次发情与排卵以及步入周期性的发情阶段,即母猪具备了繁殖能力。达到性成熟且能够进行周期性发情的后备母猪又称为待配性成熟后备母猪,待配种的后备母猪转群至配种舍后应进行配种前的适应性训练,在第2 或第3 情期时进行配种,从而完成整个后备母猪培育的生产和技术环节。

➤ 2.2 公猪诱导培育技术
提前后备母猪的性成熟日龄可提高母猪的终生繁殖生产性能。公猪诱导技术能够使后备母猪的性成熟日龄提前,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间达到性成熟,从而减少繁殖母猪群体的NPD,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效率。

试情公猪一般为输精管结扎的成年公猪。公猪主要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的联合作用刺激后备母猪提早发情,分子机制主要是代谢信号中的ob 基因编码Leptin,促进母猪血液中催乳素水平上升(通过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引起母猪子宫和输卵管收缩,同时也促进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分泌。

常用的公猪诱导技术有隔栏接触、后备母猪进入公猪圈舍、诱导公猪与后备母猪同圈舍、公猪舍与母猪舍毗邻饲养等。后备母猪在150~180 d 转群时与公猪每天接触 15~20 min 即可,长期接触会导致隐形发情现象产生。

➤ 2.3 后备母猪生长速度和体况的控制技术
根据研究发现,达到目标体重的日龄越短,后备母猪的生长速度越快,其发情症状呈现隐性发情的几率就增加,如母猪发情的静立反应难于观察。全程日增重(ADG)是衡量后备母猪培育生长的新指标,最佳的ADG 是682~773 g,在选择后备母猪时需要避免全程 ADG 高于818 g 或低于591 g。

现代后备母猪大多是大白、长白及其二元杂交母猪,经过对生长速度的长期选择,其体脂肪含量均比较低,增加后备母猪性成熟前体脂肪含量、降低日粮中蛋白含量, 可使后备母猪瘦肉组织的生长速度减慢。

后备母猪的背膘厚度是影响后备母猪发情的内在因素。配种时后备母猪的背膘厚度达到16 mm 较为适宜,一般需控制在14~18 mm。控制母猪的日采食量可以有效控制母猪背膘的厚度,根据母猪的个体重和膘情,从体重达到90 kg 开始,保持日增重为600~700 g,主要维持生殖器和骨骼的发育,可以有效控制膘情。

➤ 2.4 饲养技术措施
在后备母猪培育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阶段限饲非常必要。限饲期间,饲喂量为自由采食的80%,即每头后备母猪的饲喂量为3 kg/d。 后备母猪不能饲喂肥育猪日粮,可饲喂哺乳母猪或仔猪的日粮,日粮营养成分应达到消化能 13~14 MJ/kg、粗蛋白质16%、赖氨酸0.85%~1%。粗纤维在母猪繁殖性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妊娠饲粮中适宜的粗纤维水平能够提高早期胚胎的存活率和降低母猪分娩应激,因此母猪饲粮中应添加适量的粗纤维,一般含6%纤维的饲粮可显著提高母猪的产活仔数。

与20 年前相比,现代的高繁品系母猪具有食欲低及指数性生长速度的特点,饲料中任其是自由采食、控制能量的摄取,适当降低生长速度以满足适宜的体成熟体重,也可防止肢蹄问题及体况过于肥胖。后备母猪饲粮需提供较高水平的维生素A/E、钙、磷、硒、锌以及氯等元素,每千克日粮应含钙10 g、磷8 g,同时添加生物素、叶酸及胆碱等,这将有助于提高母猪体内矿物质的储备改善后备母猪一生的繁殖表现。在配种前2~3 周应进行自由采食,配种后的4~7 d 进行限制饲喂,否则会增加胚胎的死亡率。

➤ 2.5 后备母猪配种时间的控制技术
2.5.1 配种情期的选择
大多数生产者对后备母猪采用HNS 技术(Heat-No-Serve),即第1 次发情采用不配种技术,在第2 或第3 情期进行配种,建议配种时间32 周龄(7.5 月龄)、体重130 kg,对200 日龄以上的后备母猪采用第1 情期配种技术。

2.5.2 最佳配种时间
配种的成功率取决于交配时间与排卵时间的契合。卵子在输卵管的存活时间为8~10 h,理论上在排卵后8 h 进行交配或授精,受精卵的质量最好。根据研究发现,后备母猪的发情持续期为52.6 h,排卵发生在发情后44 h。有研究认为,后备母猪的配种日龄过早,初产母猪以及后续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会受到影响,繁殖母猪的在群时间会降低。

在实际的养猪生产中,母猪大约在发情持续期85%的时间点进行排卵,经产母猪大约在发情持续期的70%时间点进行排卵。经产母猪在排卵时间前0~24 h 交配,后备母猪在排卵前的0~12 h 交配,一般进行2 次配种,在第1 次配种后的12~24 h 进行第2 次配种或授精。

➤ 2.6 防疫管理
后备母猪培育期间常见的疫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链球菌病、仔猪黄白痢等传染病,其中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等传染性较强,对公、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大,应严格进行免疫。具体的免疫程序应该根据猪场所在地域的相关流行病状况而定,在北京地区一般需要注射猪瘟三联苗、细小疫苗等疫苗。

➤ 2.7 对于有问题的后备母猪的处理技术
在培育期间,90%~95% 的后备母猪都会正常发情配种而进入繁殖母猪群体。对于达到一定日龄未发情的后备母猪,可以采用混群、增加运动、转换栏舍等技术措施刺激或诱发其进入发情状态,增加培育工作效率。据报道,采用这些技术措施在3~10 d 有10%~30% 久未发情的后备母猪进入同期发情状态,这种效应被称为“转运现象。

对于一些问题后备母猪,可注射外源生殖激素刺激后备母猪进入发情状态。一般国际采用PG600,即含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的激素,每头猪注射1 头份,一般用后4~5 d 可出现发情。

3 小 结

后备母猪的培育是提高繁殖母猪群体生产效率的重要技术环节。首先,通过后备母猪的全程日增重数据来调整后备母猪的日粮营养成分、饲喂方式,进而控制后备母猪的体况;同时利用试情公猪诱导、背膘厚度控制等方法促进后备母猪发情;根据母猪发情与排卵间隔的时间规律,制定最佳配种时间;最后对猪场的免疫及问题母猪制定合理的方案可减少疾病发生。关注并控制好后备母猪整个生长时间段的技术要点,是提高后备母猪高产的综合培育技术对提高后备母猪培育质量至关重要(参考文献略)。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本站转载的内容禁止转载或者设计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情况后进行删除!
投稿】【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图片新闻
猪保健品在线购买
文章排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养猪资料下载
养猪视频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