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关于采食量
采食量在断奶后保持仔猪内脏健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断奶后有很短的厌食期,肠上皮也会很容易被抗原蛋白浸透,如豆粕中的抗原蛋白,同时也易于细菌的依附。由于对抗原蛋白的超敏感性或由于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致使仔猪频繁腹泻。同时,采食量的下降也会导致猪只生产性能下降,机体健康状况下降,使其出栏期延长。
所以通过提高日粮的适口性等措施来提高仔猪的采食量很关键。在仔猪阶段使用调味剂、一定比例的奶制品等适口性好的动物原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5. 关于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
细菌的生长和增殖需要蛋白质。通过降低日粮中的蛋白质和增加它的消化能力,可以明显地限制细菌增殖,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良好的分布平衡的氨基酸。
适当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防止仔猪腹泻很有效果。
6. 有机酸的应用
大多数病原菌都不具有耐酸性,这就意味着使用日粮中有机酸使胃肠酸化,实际上可以阻止或转化细菌的生长,小肠内其他不溶解的有机酸则被细菌利用或杀死。混合有机酸比单一有机酸的效果显着。
6.1.有机酸化剂的种类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酸化剂总的来说可分为单一酸化剂(包括有机酸化剂和无机酸化剂)与复合酸化剂两大类。其中,有机酸化剂主要有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丙酸、苹果酸、甲酸、乙酸等及其盐类,使用最广泛且效果较好的是柠檬酸、延胡索酸和甲酸钙。无机酸化剂包括强酸(如盐酸、硫酸)和弱酸(如磷酸),其酸性较有机酸化剂强,虽然成分低,但其使用效果较差。复合酸化剂是利用几种特定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复合而成。实验证明,复合酸化剂的应用效果大于柠檬酸大于延胡索酸。复合酸化剂能够显着提高断奶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并显着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断奶)后的头1-2周内饲粮酸化处理效果好明显,其通常添加量为0.5%-3%,美国以2%-3%最好,欧洲则以1.5%-2%最佳。
6.2.酸化剂的作用
动物胃为酸性环境,其中的细菌多为产酸菌和耐酸菌,幼年动物分泌胃酸能力较弱,而使外来菌容易存活和繁殖。使用酸化剂可以提高胃液酸性,促进乳酸菌等耐酸菌大量繁殖,使之在胃中保持优势菌的地位,而大肠杆菌等外来菌则不能适应酸性环境,并受到乳酸菌等的“排挤”而不能定植存活,因此可以降低动物病理性腹泻的发生率。酸化剂还能帮助机体调整免疫系统反应,增强动物的抗病力。
7. 植物提取物的应用
一些药草的提取物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可是我们知道的调味剂具有抗菌和助消化的特性,其中,在商业产品中最常见的提取物有肉桂、牛至和丁香,最新进行的研究表明,提取物和浓缩物很适合仔猪的生长。
糖萜素的应用
糖萜素是由油茶饼粕和茶籽饼粕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主要有寡糖、三萜皂甙和有机酸等成分。是目前比较成功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已比较广泛的应用于饲料生产中。
8. 酶制剂的应用
8.1.酶制剂的种类
自1965年在无锡成立第一个酶制剂厂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酶制剂产品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开发出,α- 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甘露糖酶、植酸梅等上百个产品。
8.2.酶制剂的作用
酶制剂能补充内源酶活性的不足,对于幼龄动物来说存在消化道酶类不足、活性较低等缺点。酶制剂可有效的弥补酶不足和活性低带来的不利影响;酶制剂还能降低或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酶制剂还可降低消化道食糜粘度,增加肠壁的有效吸收面积,促进营养物质与消化道粘膜的接触及吸收率;酶制剂还可改变肠道菌群分布;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明显的提高动物的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及降低幼龄动物腹泻率和死亡率等。
8.2.1.植酸酶的应用:
植物性饲料中约2/3的磷是植酸磷,不能被畜利用,不仅造成磷资源浪费,而且植酸磷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植酸还能与多种微量元素结合,而阻碍其吸收。解决饲料中磷污染的最佳途径是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植酸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将饲料中丰富的植酸及其络合物分解为能被畜禽利用的无机磷和肌醇,来取代或减少在配合饲料中原来添加的无机磷,从而提高饲料磷的利用率,节约大量的无机磷资源,增加饲料配方空间,并大幅度减少畜禽粪便中磷的排放量,降低磷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植酸酶通过分解植酸,解除了植酸对磷、钙、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络合作用,提高了饲料的潜在营养价值,相对降低饲料成本,节约饲料资源。
8.2.2非淀粉多糖降解酶的使用:
目前我国玉米资源缺乏,麦类的营养价值高于玉米,且资源丰富,是玉米的最佳替代品。但麦类籽实尤其是胚乳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非淀粉多糖(NSP),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酶水解。而且它在动物消化道中部分溶解后,会与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粘性胶体,而使它们不易与消化液接触。NSP还会结合消化酶,抑制消化酶对底物的渗透,从而使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饲料能值也随之降低。另外,未消化物质的增加,会使代谢废物排出量增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大大增加。为提高麦类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外源非淀粉多糖降解酶。
近来研制的新型多糖降解酶是以NSP降解酶为主体,兼有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植酸梅的复合酶制剂。其使用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消除NSP的抗营养作用,充分释放饲料中可利用养分,减少饲料营养物质的浪费,改善动物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十多年来发达国家为充分挖掘饲料资源,降低养殖业对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大量实验证明,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够提高动物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它能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仔猪死亡率。
9. 益生素的应用
通过饲料提供有益的活菌也是不使用抗生素的一种转变策略。
9.1.益生素的种类
益生素又称活菌剂、促生素、生菌剂,它是一种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物产生有益作用的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Fullar,1989)。使用的微生物除了乳酸杆菌、酪酸梭菌及乳链球菌外,尚有黑曲霉、凝固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嗜热性双歧杆菌、酿酒酵母、粪链秋菌等40余种。
9.2.益生素的作用
通常抗生素通过抑制或破坏微生物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益生素能通过直接增强动物对肠内有害微生物群落的抑制作用,或者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并间接起到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在猪的消化道内不仅寄生着有益菌而且还寄生着有害菌,有害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弯曲杆菌。这些有害细菌不仅可通过产生特殊的疾病危害寄主动物,也可以通过竞争必需养分来损害寄主动物健康,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相反,某些细菌如乳酸菌和产B族维生素复合物的细菌对寄主产生有利的影响。而消化道内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包括相当数量的有益菌。然而由于生理因素及其环境应激可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使得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动物发生疾病及生产性能下降。益生素增加肠道微生物区系理想菌群的数量,使得肠道微生物平衡趋向更合理的菌群。此外据报道益生素可能产生抗生素类的物质,也可刺激猪免疫系统的早期发育。众多实验证明了益生素具有提高增重、改善饲料转化效率、促进畜禽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环境等效果。如提高肉鸡成活率、日增重及饲料效率、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效防止仔猪腹泻均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