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关于断尾的立法的遵从存在困难,因为猪的咬尾很难跟踪,据Teagasc(爱尔兰农业与食品发展部)的Laura Boyle说。
咬尾是猪的一种异常行为,与集约化生产方式有很强的相关。
该行为包括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某头猪用嘴玩弄另一头猪的尾巴,被玩弄的猪常常没有反应或反应很少;第2个阶段通常是疯狂地咬食同伴的尾巴。第1阶段在集约化条件下很常见,但只有零星个体会发展到第2阶段。风险因素包括尾长、饲养密度、日粮、通风、饲养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健康状态。
由于这个问题的病因包括许多因素,因此很难跟踪,这给数以千计的猪带来了痛苦,影响了它们的福利,同时也给照看它们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外,咬尾常常会伴随感染,造成脊柱化脓,最后会影响胴体在屠宰场的评级,这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断尾
断尾(去掉猪的部分或全部尾巴,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进行)是欧盟(欧洲食品安全局,2007)广泛实施的一种措施,传统上一直用这种措施来防止咬尾。然而,断尾不是万能药,如果环境应激很严重(例如喂料器或饮水器阻塞,而且栏内饲养密度又很高的话),猪也会咬食断过的尾巴,或咬体侧或耳朵。因此,断尾无法解决咬尾问题的病因,只是对症治疗。因为断尾过程很少实施麻醉,所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个动物福利问题。
欧盟收到的投诉
最近一份关于咬尾的报告得出结论,改善猪的环境,例如提供垫草,可降低咬尾风险(欧洲食品安全局,2007)。欧共体(农场动物福利)法规2010对断尾作出了规定,这项规定于2010年已根据311号法律文件纳入爱尔兰法律。这样,例行断尾就不再被允许,并且需要“采取其它措施,包括合理布置环境以及饲养密度,以便防止咬尾以及其它恶癖”。如果这些措施都不成功,并且有迹象显示咬尾造成的伤害已经发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允许进行非例行断尾。2009年7月,世界农场动物关爱组织正式向欧洲委员会提起投诉,控告爱尔兰未能保证停止例行断尾。然而,在咬尾方面,有人说,早期的断尾带来的福利和伦理问题可能不象生命后期的咬尾带来的问题那么严重。
屠宰场普查
Teagasc的研究者调查了断尾在爱尔兰实施的情况,以及各种不同尾长尺寸情况下咬尾的流行率。2010年夏季,研究人员拜访了六家屠宰场(既包括北爱尔兰也包括爱尔兰共和国),每家屠宰场连续拜访三天。对屠宰场三天内屠宰的所有猪只的猪群标识号(也就是“烙号”)、性别、尾长(长尾还是断尾)以及尾部伤害评分进行了记录。
咬尾损伤评分分级如下:0 - 无咬尾迹象;1 - 已治愈或中度损伤;2 - 有咀嚼和穿刺伤,但无肿胀迹象;3 - 存在咀嚼和穿刺伤证据,同时带有肿胀以及可能感染的迹象;以及,4 - 尾部部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严重感染迹象。检查工作安排在猪从烫毛缸出来、进入拔毛机之前的环节进行。
屠宰猪表现高水平的尾巴导向行为
在36,963头猪的胴体当中,尾部正常(评分为0)的不到一半(41.2%)。剩下58.6%的比例分配如下:52.5%(1分)、5.1%(2分)、0.62%(3分)和0.43分(4分)。这个评分比例分布说明,屠宰猪当中尾巴导向行为很严重。诚然,大部分尾部评分为相对轻微的1分,这表示猪只受到了第1阶段咬尾的表皮伤害。有人说,1分也可能是死后烫毛池里的刮蹭造成的。然而,公猪得到1、2、3、4分的比例高于母猪,这说明1分的尾部伤害不是屠宰加工机械造成的。这也验证了公猪更容易遭遇咬尾的理论。无论如何,2、3、4分的致病原因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些严重伤害所占的比例高达6%,这令人严重关切。
断尾管用吗?
几乎所有猪都经过了断尾(99.1%)。尽管347头猪的胴体未经断尾,但这些猪得到1分(59.9%,相对于52.4%,p<0.01)以及高于1分(29.9%,相对于5.97%;p<0.001)的比例高于断尾胴体。这说明断尾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咬尾,这也能够解释生产者为什么不愿意放弃这项措施。然而生产者也不能高兴得太早,断尾猪遭受尾部伤害的比例也很高,这说明在畜舍和饲养实践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左:未断尾猪出现尾部损伤 右:按照欧盟立法,必须给猪提供可操纵材料。最理想的是除垫草、堆肥或刨花之外再提供额外“玩具”,以便防止咬尾。
Moorepark的不断尾经验
Moorepark进行了一项试验(16个栏位养殖224头未断尾猪),试验猪表现了高水平的尾巴导向行为(大约1.2次/头/小时,或16.8次/栏/小时),并且9周当中至少出现12次急性2阶段咬尾事件。结果是,这些猪到达60kg活体重的时候,它们当中35%个体的尾巴或多或少已经被咬掉了。这还是在畜舍条件优良、干预措施严格(及时转走咬尾个体并处理尾部伤害)、有“玩具”和铁链提供的情况下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里已经达到了环境丰容的标准。这个经验显示,在现有的畜舍和饲养条件下,如果废除断尾的话,那么咬尾流行率将会更高。
计入损耗
Moorepark的试验猪体重大约100kg时屠宰,之后也经过了损伤检查。尽管生产初期经历了较高水平的咬尾,但是这些猪的评分没有超过2分的,也没有胴体因脓肿而被降级。相比之下,在屠宰场普查当中有161头猪(0.43%)得到了4分。
对于如此严重的伤害,猪场多半没有对咬尾猪实施隔离,也没有治疗被咬的猪。如此严重的尾部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Moorepark的研究显示。更令人担心的是,尽管4分的猪仅占0.43%的比例,然而,它们在全部231家猪场当中的分布却颇为广泛,占34%。损伤如此严重的猪根本就不应该送到屠宰场来,因为它们构成了食品安全威胁,而且它们也多半会因脓肿而被降级。此外,这种动物还会在运输途中遭受更多痛苦。应考虑将这些个体计入损耗,在猪场实施安乐死。
未来的研究
由于现在法律禁止例行断尾,所以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预防咬尾。尽管在目前生产实践条件下这个目标较难实现,但在猪场环境改善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应改变将胴体降级的情况沟通给生产者的方式,这也非常有助于改善猪场治疗被咬个体的措施,例如,指出胴体降级与咬尾有关。
这方面未来的研究包括,将胴体降级问题作为衡量福利成果的标准,确定咬尾造成的胴体降级的成本,并检视尾巴导向行为对肉品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