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公猪是指生后3-4月龄到初次配种前的公猪。选育后备猪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遗传素质好、体格健壮、发育良好和种用价值高的种猪。因此,对后备公猪的选育既要强调选择,又要突出培育。
(一)公猪的选择
种公猪的选择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为在3一4月龄时购猪或对种用的仔猪的选择,后期为开始配种后的选择。
1.前期选择 购买时,选择有实力、信誉好、质量佳、售后服务善的种猪场。首先要对品种进行选择,要求为:30~100千克阶段日增重850~1 000克以上,瘦肉率60%以上,母本背膘在10-1 5毫米,父本背膘在8毫米左右。其次是体重,要求在45~80千克较为理想。从遗传角度出发,索取和查看系谱档案,根据系谱案查其父母代以至祖代的性能,特别注意有无遗传疾患。应从血源来源清楚,品种特征明显,本身及后代无遗传病,繁殖性能、后裔或同胞育肥性能好的后代中选择。选择的后备种公猪本身应在同窝猪中,表现为个体大、健壮结实、腮肉少、眼光有神、活泼好动、前胸宽深、体质紧凑、臀部丰满、四肢粗壮、包皮较小的个体,这是获得高瘦肉率和延长种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注意两侧睾丸,要求大而饱满,大小对称,相差在10%以内。凡有后肢细小、肢势不正、单睾、隐睾、阴囊疝、脐疝、包皮积尿等缺陷的仔猪均不能留作种用。
2.后期选择 在后备猪达到8月龄配种时,应进行调教和采精检查,将精液品质差和不易调教的进行淘汰。初配后应跟踪调查配种母猪的受胎率,记录产仔成绩,出现产仔少、受胎率低的公猪应坚决淘汰,以免影响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调查或测定后代的育肥性能,对后代生长慢、瘦肉率低的种公猪也要淘汰。
(二)公猪的培育
1.饲养 后备公猪的骨骼、肌肉生长强度较大,要求体况发育良好但又不能饲养得过肥,以免发生繁殖障碍。因此后备公猪的日粮结构要求满足其骨骼、肌肉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前提下,尽量少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一般每千克饲料中含消化能11.7~12.1兆焦(2.8~2. 9兆卡),粗蛋白18%~20%,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含量充足,使猪得到全价营养。饲料质量要相对稳定,需要更换的一定要搞好过渡。饲喂方法应定时定量,按标准饲喂,具体方法是根据一次饲喂后,猪自动离开食槽时所摄取的量确定,以后根据猪的生长每周增加O.1千克左右。也可根据猪的膘情和粪便情况灵活掌握,控制在8成的膘情。若粪球细小,则表明过肥或饲料不足,正常情况下,粪便应是粗而量较多。
后备猪体重达50千克以后,可尽量采用青绿多汁饲料。这样既能满足猪对维牛素、微量元素的需要,又可锻炼消化器官。但是这类饲料的量不要太大,防止撑大胃肠形成垂腹。
2.管理 对后备猪应加强运动,促使其筋骨强健、体质健康,防止过肥和肢蹄发育不良,降低种用价值。尤其是长白猪,因生长发育快,骨骼细,四肢软弱,更应加强运动。保证后备种公猪体壳
坚实,内外侧平整,四肢坚强是采精配种的重要条件。因此运动除在跑道的沙土上进行外,还应在舍内水泥地面上适当运动。当后备种公猪有性表现后,应单圈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