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先天性震颤,俗称“仔猪抖抖病”,该病多发生于出生不久的仔猪,表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挛缩,有传染性,又称传染性先天性震颤。仔临床上有部分仔猪发生,有的全窝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给养猪业造成一定 的经济损失。
一、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原因
有认为本病是母猪妊娠期间营养不良,胎儿发育不良,特别是小脑发育不全所致;也有认为属于遗传性疾病,但究竟是哪些遗传的因素引起,并不清楚;也有人认为是由猪瘟、兰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等病所引起。现在的研究报道,多认为引起本病的是一种病毒,当新生仔猪受到寒冷或兴奋刺激、以及注射组胺或麻黄素都可以加剧本病的发生。
二、流行特点
本病的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仅感染猪,不同品种及其杂交后代均具有同样的易感性;其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初产母猪多发生,经产母猪极少发生;分娩过感染仔猪的母猪以后所产几窝仔猪通常都不发病。呈散发性,每次流行的致死率为10-30%,每胎仔猪的致死率为0-100%;康复猪常成为带毒者,种公猪可被患病母猪感染为传播者。
三、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立即呈现典型症状,骨骼肌不随意的有节律地震颤,严重的全身肌群剧烈痉挛,整个驱体和头部强烈抖动,表现为难以控制的上下跳动或左右摇摆,以及共济失调,行走困难,被迫呈蹲坐姿势或摔倒在地(俗称跳跳病),仔猪难以觅到奶头,口半张开并抖动,吸吮乳头困难。躺卧症状减轻,入睡后症状完全消失;清醒后.站立时症状立即再现;外界刺激可使症状加剧。个别严重的发病率达80%以上,多数仔猪出生后数日内饿死或被压死、踩死,如至7-8日龄仍存活者,大多可免于死亡。
四、防治措施
1.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给予苯巴比妥钠等药物只能在短时间内减轻震颤症状,药效消失后仍恢复原先状况,无助于缩短病程或降低死亡率。
2.规模猪场要自繁自养,自己培育新品种,挑选好的种公母猪,以净化猪场的猪群,提高经济效益。查清公猪病史,以及配种后的子代有无此病病史,若有就要及时淘汰种公猪,同时发病窝的仔猪不留作后备猪,避免通过配种传染。
3.防止母猪成为带毒者,猪瘟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而发病。
4.供给母猪全价饲料,以便仔猪从母乳中得到充足的营养。仔猪吃不到时母乳时,一定要进行人工辅助吃奶或人工哺乳,这样可使多数病仔猪自然康复而减少死亡。
5.加强管理,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避免各种应激因素,以增加病猪的康复机会。猪舍要保持温暖、干燥、清洁,使仔猪靠近母猪以便能吃上奶,或对仔猪进行人工哺乳,这可使大多数病仔猪自然恢复而减少死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