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成本不断上涨、疫病流行更加肆虐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是摆在广大养殖户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在养猪生产中,哺乳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母猪饲养管理差,产房环境差,死胎、冻死和疾病。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
一、先要把好母猪关
1.养好妊娠后期的母猪
习惯上不敢将母猪喂得太好,主要是误认为怕母猪长得过肥而影响繁殖,实则不然,该阶段处于胎儿迅速生长的时期,宜喂给母猪高能量、高蛋白、易吸收的优质饲料,并且增加母猪的采食量。在母猪怀孕后期(产前1个月)增加能量饲料,对繁殖不但无影响,而且对仔猪的成活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这样做既能提高母猪初乳与常乳的乳脂率,又能增加胎儿体内能量贮存,对日后仔猪成活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定期给母猪注射疫苗
根据各
猪场实际情况, 务必做好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乙脑及病毒性腹泻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应注意接种完一种疫苗后, 间隔7 天以上, 再接种另一种疫苗, 以免造成免疫干扰或免疫失败。同时可以让仔猪在哺乳期内拥有抗体,这样可有效预防该疾病发生,增强仔猪成活率。
二、全力做好接生工作
1.做好产前准备工作
秋冬天寒冷,需做好防风保暖工作。最好为
母猪设置专门的产房,产房内要求温暖干燥,湿度保持在65-75%,舒适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保持在22-23℃。对膘情和乳房发育良好的母猪,产前3-5天应减料,逐渐减到怀孕期饲养水平的1/2或1/3,并停止喂青绿多汁饲料。对那些体况较差和乳房发育不良的母猪,产前不但不减料,还应加喂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在母猪产前3-5天把其赶入产房,同时准备好分娩用具和充足的垫料。
2.做好接产工作
接产动作要求稳、准、轻、快。待母猪尾根上举时,
仔猪即将娩出。此时应用消毒的手将娩出的部分轻轻固定,然后顺着产道的方向将仔猪轻轻拉出。待完全娩出后尽快擦干仔猪口、鼻周围及口腔内的黏液,以防误咽。然后再把仔猪周身的黏液都擦干净,以防仔猪着凉。
接着是断脐、打耳号,最后将仔猪称重,放入已准备好的保温箱内,并做好记录。
3.尽早吃初乳
尽早吃初乳,并固定乳头。初乳中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镁、盐也较多,具轻泻作用,能促进胎粪排出。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可使仔猪获得对疫病的免疫力。所以,应及早让仔猪吃上、吃足初乳。仔猪出生后1~2小时开始喂给初乳,在第一次吃初乳时挤去每个乳头的第1~2滴,并将乳房用温热水清洗。
4.断尾、断齿、补铁、去势。
在仔猪出生第二天即可断尾、断齿,第2天或第3天补铁。补铁的方法:颈部肌肉注射铁钴合剂2~3毫升或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等。在仔猪出生后3天即可对公猪进行去势。
5. 加强对弱小初生仔猪的护理
为了使整窝仔猪健康匀称的生长发育,需要对弱小的初生仔猪加强护理。首先让其吃足初乳,其次是固定乳头让弱小仔猪吃母猪2-3对乳头的奶水。因为母猪2-3对乳头的奶水比较充足。最后防止着凉,仔猪吃足奶水后立即放回保温区,同时可以避免母猪踩压。
三、养好哺乳母猪
在饲料中添加2%的牲命1号,保证母猪产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产后一周日喂量保持在2.5kg/头,以后逐渐增加饲喂量,按每头仔猪增加0.25kg饲喂,在产后15-25天基本达到自由采食的水平,才能保证母猪足够的泌乳量。
三、过好补料关
不管母乳多足,营养供需剪刀差迟早会出现,所以5-7日龄要训练吃料,争取12-15日龄补上料。集约化猪场可以采用专门教槽料补饲;中小型
养猪专业户建议自配教槽料:玉米60%,豆粕20%,20%快点2008混合均匀,给仔猪自由采食。早期补料,更有利于仔猪生长,对增强仔猪生命力,提高仔猪成活率起到很大作用。
四、过好断奶关
在产后21-28天,母猪的泌乳量开始下降。随着仔猪的长大,仔猪不能再依靠母乳来生存,此时应进行开食断奶。断奶以21-28日龄为佳,一般是一次性断奶,将母猪赶出圈舍,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转群或换料;在断乳后的2-3天,仔猪因应激采食量减少,所以此时应少喂勤添,避免饲料长期存放在料盆中引起饲料发霉。
同时应用抗仔猪早期断奶应激剂“护仔康1号”,按2%添加断奶仔猪料中,预防仔猪断奶应激引起的采食量下降、腹泻、掉膘和抗病力下降。
五、做好管理工作
抓好管理和
保健工作,防止仔猪下痢。产房要温暖、干燥、无贼风。每周两次对
环境和带猪消毒,做好防疫工作。仔猪出生后1-2天,可将其放置在保温区内,定时给乳,减少与母猪的接触机会,避免踩压。
六、做好免疫工作
根据每个猪场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仔猪可以在出生3日龄内进行伪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必须滴入双鼻孔),18-21日龄进行猪瘟首免。
六、小结
总之,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个环接都互相关联,只有全方位的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有效的控制哺乳仔猪的死亡。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