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饲管性引起腹泻
产前清洁消毒工作不到位,产后环境控制得不好,如猪舍环境温度偏低或温差较大,粪污不能及时清理,环境不能定期消毒、消毒药不能合理使用,通风不畅导致空气污浊,湿度过大等都会引起仔猪腹泻。
1.2 营养性腹泻
母猪料中抗原性成分高,饲料中微量元素铁、硒、锌、铜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或搭配不当,维生素配比不合理,氨基酸、脂类等营养物质过多或缺乏都会影响泌乳质量,导致腹泻。另外,质量差的教槽料也能导致仔猪腹泻。
1.3 病源性腹泻
细菌引起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等;寄生虫引起球虫、兰氏类圆线虫等;病毒引起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瘟、猪伪狂犬病等;其他微生物如变形弧菌、螺旋体等也可引起腹泻。
1.4 乳猪生理特点引起腹泻
乳猪先天免疫力缺乏;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温度中枢未建立,体温调节能力差;生长发育快,代谢机能旺盛。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做好产前清洁消毒工作。产房、产床、母猪的清洗消毒,要长期保持产房、产床的清洁卫生。二是做好产后产房内的温度控制。1~3日龄30~35℃;4~7日龄28~30℃;8~20日龄22~25℃;31~45日龄20~22℃。三是保持空气清新(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湿度(50%~70%)。
2.2 合理搭配饲料
做好母猪妊娠期间饲料的合理配比,特别在妊娠后期的95~112 d,添加营养均衡饲料并自由采食,妊娠后期保持母猪饲料配比科学性,添加1%的“牲命1号”,有条件的适当多喂些新鲜青绿饲料,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饮水量,谨防妊娠后期母猪便秘和乳汁中含脂率高。哺乳期做好仔猪补料工作,7~10d及时补料,饲喂优质、高消化率的教槽饲料,以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
2.3 加强疫病防控
2.3.1 配种前做好细小病、伪狂犬病的免疫,同时做好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预防工作。一是细菌性腹泻。母猪产前40 d 首免,21~24 d 对母猪进行2 次免疫。二是病毒性腹泻。每年9 月对全群母猪首免,30 d后二免,间隔3 月加强免疫1 次;进入11 月所有仔猪(母猪没有做疫苗的7 d 左右,母猪做过疫苗的28 d 左右)进行普免。由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暂且无有效疫苗预防,可以加强饲养管理,一旦发病,可以口服抗病毒口服液,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注意加强消毒,提高猪舍温度,让猪舍保持干燥。三是寄生虫引起腹泻预防。初生乳猪3 日龄口服百球清(0.7 mL/头),只需口服1 次。
2.3.2 确保每头仔猪摄取足量的初乳。在乳猪吃初乳前对乳头进行清洗消毒,进行乳头固定(大个排后小个排前),对弱小仔猪及全身震颤发抖的仔猪,在第1 天每头腹腔注射10%的葡萄糖10 mL 加5 万U 的链霉素以增强仔猪体质,预防白痢。出生后仔猪5~7 d 需进行补铁。
2.3.3 防治仔猪黄白痢。仔猪黄白痢是哺乳仔猪的多发病和常发病,仔猪生后1~3 日龄易发生黄痢,3~10 日龄易发生白痢。仔猪黄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诱因有:一是气候突变导致仔猪受寒感冒引起;二是环境卫生较差;三是母猪饲喂脂肪含量过高的饲料,造成母乳脂肪含量过多、乳汁过浓,仔猪喝水不足或喝污水造成;四是母猪过瘦、泌乳量少、仔猪受饿等。
2.3.4 进行药物预防。常用的药物和用法主要有:一是在仔猪5 日龄时可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等药物供母猪和仔猪饮用;二是仔猪10 日龄以后,在仔猪饲料中加0.01%的土霉素既可防止仔猪下痢,又能促进仔猪生长。
2.3.5 查明病因针对性用药。一是细菌。通过药敏试验选择特效药,备选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二是螺旋体。有辉瑞产金泰康、二甲硝咪唑、替硝唑、等。三是寄生虫。有左旋咪唑、伊维菌素、芬苯达唑、、氨丙啉(25~65 mg/kg)。四是病毒性。病毒引起的乳猪腹泻1~10 d 发病的死亡率可接近100%,临床没有特效药,可用高免血清或干扰素加转移因子治疗。最好的预防方法是给母猪注射疫苗预防仔猪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