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指导,以彻底落实2007年中央1号文件“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改变传统养殖方法”和2009 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作为2009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为组织形式,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解决生猪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确实保障安全优质猪肉供给,稳定农民收入,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整合,推进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和质并举转变、由分散养殖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由销售活大猪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着力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等单位发起成立的技术创新组织,现已有140余家企业单位申请加入该联盟,第一届联盟理事长由印遇龙研究员担任。联盟总部地址:长沙市芙蓉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邮政编码:410125,联盟秘书处暂设长沙市芙蓉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绿叶公司301室,邮政编码:410125,联系人袁慧教授。
(1)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
总体目标
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团队,集中整合生猪产业优势资源和技术,以优良健康种猪生产与利用为基础,以科学饲养工艺为手段,以健康理念贯穿生猪产业链全过程,最终形成优良种猪、安全饲料、高效防疫、清洁养殖、产品加工和高值化利用等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生产技术体系,猪肉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猪肉生产全程跟踪与质量溯源网络公共平台,以及生猪产业经济与政策咨询平台,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保障我国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主要创新目标(5-10年)
① 研发核心技术10-15个,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0-15个,显著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② 合理配置产业发展资源,形成公共技术支撑平台10-20个;
③ 培育产业管理和技术人才200-500人,建立信息服务体系50-100个,增强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④ 构建我国生猪产业链良种繁育、饲料加工、养殖、疫病防控、猪肉加工、废弃物处理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10-20个,使生猪产业产值增加5%-10%,引领产业技术升级,支撑产业健康发展。
主要技术指标
① 建立生猪最低蛋白质、磷和微量元素需求量数据库,建立基于我国饲料资源特点和新的饲料养分评价指标的猪专用饲料数据库,无抗生素、无激素和无重金属养殖技术,排泄物固液分离与处理技术,适宜养殖环境容量测定技术;每年减少抗生素用量30吨、铜3万吨、锌4万吨,节约蛋白质和能量饲料3000万吨;提出生猪清洁饲养技术标准1-2套。
② 对地方生猪品种资源合理开发,培育出适应不同时期和不同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抗病生猪新品种或新品系2-3个。建立生猪疫源追踪与疫病暴发及流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完整数据库;建立生猪肉质保鲜及新型加工技术,猪肉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猪肉》(NY5029-2001)的要求。建立系统的猪肉安全生产的营养调控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和环境综合控制技术。
③ 制订出生猪健康养殖技术的行业标准3-5套,开发出健康养殖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实用技术3-4项,开发获得3-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明显应用价值的功能性饲料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15-20项;发表论文50-100篇,其中SCI收录不低于30%-40%,出版专著1-2部;申报国家奖1-2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50人;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200-300人,形成面向生猪产业的、开放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探索提升生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重点技术创新方向
方向一:抗病能力强、品质优的新品种选育与开发
① 应用比较基因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基因信息学技术,发掘、筛选并配套整合抗病能力强的猪新品系;
② 外来种猪的引进与选育技术(Enviropig 和双臀肌猪);
③ 猪配套系选育与推广技术;
④ 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定技术。
方向二:健康安全、环保型饲料产品的研制与养殖技术开发
① 猪专用饲料数据库及饲料配方新技术研究;
② 应用真可消化氨基酸和真可消化磷技术研制低磷低蛋白饲料;
③ 应用功能性氨基酸、肠道氨基酸激活剂和生物活性物质调控蛋白质代谢,提高胴体瘦肉率,改善肌间脂肪分布,解决瘦肉精的危害问题;
④ 环保型饲料配方、饲料加工和调制技术;
⑤ 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成分的精准检测技术。
方向三:生猪重大疫病、疫情防控关键技术
① 重大疫病和新生疫病的诊断技术;
② 生猪重大疫病的防控技术;
③ 新型猪用保健药物的研发;
④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防疫队伍组建。
方向四:猪肉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关键技术及猪肉生产全程深度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 分割冷鲜肉加工与储运关键技术;
② 猪肉深加工、精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
③ 猪副产品(毛、血、皮、骨)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
④ 猪油生物转化关键技术;
⑤ 生猪个体标识及猪肉质量安全全程溯源技术研究。
方向五:规模化猪场废弃物的处理与高值化利用技术
① 生猪规模养殖场的污水处理技术;
② 生猪清洁养殖创新技术;
③ 生猪养殖场沼气充分利用技术;
④ 生猪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的技术;
⑤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关键技术。
方向六:生猪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①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生猪养殖模式研究;
② 生猪产业经济与企业组织形式研究;
③ 生猪期货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④ 生猪产业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研究。
(2)联盟的任务
① 实施技术合作,共同解决生猪品种选育与改良、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生猪重大疫病的防控技术、猪肉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技术、生猪生产和加工废弃物的处理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生猪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并实现联盟单位间的创新资源合理分配、创新实践的科学分工、合理衔接。
② 逐步组建饲料加工、生猪生产与经营管理、肉品加工等领域的联盟分中心,使之形成联盟单位之间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制定、修订产业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
③ 推动技术转化和成果应用,吸引创业资本投资,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直接推动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④ 依托从事生猪产业技术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联合培养不同层次的生猪产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推动人员交流互动,增强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⑤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收集、加工国内外生猪产业技术和市场信息,跟踪研究行业发展动态,进行产业经济和政策分析,为联盟成员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⑥ 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联盟内部交流,扩大联盟对外交流,组织联盟成员参加国内外相关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⑦ 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共识,协调成员之间分工及产品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发展成员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⑧ 发挥联盟自律职能,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产业发展的监督和管理,发挥行业渠道优势,向政府反映成员的意愿和要求,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3)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
任务分工的基本原则
企业:
① 为制定联盟创新战略、产业发展创新项目实施提出建议;为联盟运作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为经理事会讨论同意开展研究的产学研用项目投入创新开发资金;并提供项目研发和中试所需要的条件;优先承接联盟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② 为联盟内科研人才的培育提供相应的实训和研发条件。
③ 优先在联盟内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和项目约定分享成果和相关利益。
④ 根据联盟章程和项目约定保守项目相关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科研院所和高校:
① 为制定联盟创新战略、产业发展创新项目实施提出建议。
② 为联盟企业优先提供人才培训、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试验、检测和研发设备供联盟内企业优先、优惠使用。
③ 优先有偿承接联盟确定的产学研用合作项目,根据联盟协议和约定为产学研用合作项目投入相应的科研力量和相关设备,并按照“谁研究、谁收益”的原则和项目约定分享成果和相关利益。
④ 为联盟内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提供便利和优惠。
中介、金融等其他服务性机构:
① 为制定联盟创新战略、产业发展创新项目实施提出建议;为联盟优先提供成果转化中介、宣传等方面的支持。
② 有偿对联盟确定的产学研用合作项目投入相应的贷款或融资担保;对联盟确定的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入股。
③ 为联盟内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提供便利和优惠;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和项目约定分享成果和相关利益。
④ 根据联盟章程和项目约定保守项目相关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2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