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肥猪的生产过程中,环境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和适宜的生产小气候,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才能使育肥猪食欲好、增重快、耗料少,发病率和死淘率低,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防疫与消毒控制
疫病是养猪场最大的威胁,因此在进猪前必须对猪舍、食槽、圈栏,以及生产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要彻底清扫猪舍走道、猪栏内的粪便等污物,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猪栏、走道、墙壁可用2%~3%的苛性钠(火碱)水溶液喷洒消毒,1~2天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日常可按照消毒制度定期用对猪只安全的消毒液进行带猪消毒,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后喷撒“护舍安”能改良猪舍环境,干燥抑菌除臭,预防疾病发生。
2 温度控制
猪对温度十分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在适宜温度下,猪的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适宜温度随猪只体重的不同而变化。育肥猪生长的适宜气温是:仔猪20~30℃ ,体重50kg以前为20~25℃ 。体重50~90kg为18~20℃ 。经研究,舍内温度在4℃以下时,会使增重下降50%,而单位增重的耗料量是最适温度时的2倍。但是温度过高时,为增强散热,猪只的呼吸频率增高,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增重速度减慢,如果再加之通风不良,饮水不足,还会引起猪中暑死亡。
3 湿度控制
湿度虽然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小于温度。但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育肥猪也有不利影响。当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感到更加闷热;当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量显著增加,猪感到更冷,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80%,如果猪舍内启用采暖设备,相对湿度应降低5~8个百分点。
4 有害气体控制
猪舍内由于粪尿、饲料、垫料的发酵或腐败,经常分解散发出氨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且猪的呼吸又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猪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会降低猪的食欲、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并可引起猪的眼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除在猪舍建筑时要考虑猪舍通风换气的需要,设置必要的换气通道,安装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外,还要在管理上注意经常打扫猪栏,保持圈舍清洁,减少污浊气体及水汽的产生,以保证舍内空气的清新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5 光照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光照对猪的肥育影响不大。育肥猪舍的光线只要不影响猪的采食和便于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育肥猪休息和睡眠。建造育肥猪舍应以保温为主,不必强调采光。
6 噪声控制
噪声对育肥猪的采食、休息和增重都有不良影响。如果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猪的活动量大增,一部分能量被}肖耗而影响增重;噪声还会引起猪惊恐,产生应激,降低食欲。
7 饲养密度控制
如果圈养密度过高,群体过大,可导致猪群生活环境变劣,猪问冲突增加,食欲下降,采食减少,生长缓慢,猪群发育不整齐,易患各种疾病。在一般情况下,圈养密度以每头育肥猪占0.8一1m2为宜。育肥猪组群后要相对固定,因为每一次重新组群后,大约需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比较安定的新群居秩序。在最初的2-3日,往往会发生频繁的个体间争斗,所以猪群每重组一次。猪只一周内很少增重。确实需要进行调群时,要按照“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进行,并加强调群后2-3天内的管理,尽量减少发生争斗。
8 猪只的调教
调教就是根据猪的生物学习性和行为学特点进行引导与训练,使猪只养成在固定地点排泄、躺卧、进食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便于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猪一般多在门口、低洼处、潮湿处、墙角等处排泄,排泄时间多在喂饲前或是在睡觉刚起来时。因此,如果在调群转入新圈以前,事先把圈舍打扫干净,特别是猪床处,并在指定的排泄区堆放少量的粪便或泼点水,然后再把猪调入,可使猪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如果这样仍有个别猪只不按指定地点排泄,应将其粪便铲到指定地点并守候看管,经过三五天猪只就会养成采食、卧睡和排泄的规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