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保健养猪网 您可以 登录 本站浏览更多内容
绿叶公司规模猪场VIP活动专区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猪慢性免疫应激对养猪成本的吞噬分析

2009-11-28 00:00:00来源:伟嘉作者:浏览:次 分享:

一、生产实际中的免疫应激现象

母猪刚产后、仔猪断奶时,饲养条件较差时,猪只生病时,反复多次免疫接种的猪场,均会出现采食量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和生长迟缓。但在运用类固醇激素,饲料添加抗生素,断奶猪饲料添加抗应激剂“健力源”等却能促进猪只的生长。这两种现象都与免疫应激有关,前者是导致了免疫应激,后者是减轻和规避了免疫应激。

二、何为免疫应激?

畜牧生产者很早就发现,母猪刚产后,仔猪断奶时,饲养条件较差时,猪只生病时,反复多次免疫接种的猪场,均会出现采食量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和生长迟缓等现象,但对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并不清楚。直到最近10年,人们对畜禽生长与饲养环境或疾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才逐渐有所认识。饲养环境中的病原体或非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内毒素等打破了畜禽内环境,需要畜禽通过适应性的反应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这些反应包括一系列行为上和代谢上的改变。行为上的改变是指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和嗜睡等;代谢上的改变是指日粮营养物质由维持生长和骨骼肌沉积转向用于维持免疫反应, 从而导致畜禽生长抑制。Johnson据此提出了“免疫应激”(immunological stress)或“免疫系统激活”(immune system activation)的概念。免疫应激给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免疫应激分为:慢性免疫应激、细菌感染性免疫应激、急性免疫应激三种。慢性免疫应激源包括饲养环境中空气质量不良、温度不适、湿度过大、低剂量病原体感染、频繁疫苗注射;细菌性免疫应激包括超负荷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过程;急性免疫应激包括内毒素及过敏导致的强烈应激反应。在实际猪场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是慢性免疫应激。

三、免疫应激过程及机理

动物在进化中发展出复杂的免疫系统,在面临疫病挑战时,能快速动员起来,将侵入的病原压制住直至消灭,动物在与疫病的战斗中存活下来。
而简单的病原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发展出一套对付动物的武器,并且可改变自己来突破动物的免疫防线,一部分动物在疫病的攻击下败下阵来。
病原微生物与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斗争和适应。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斗争会继续下去。
当然,病原微生物的本意不是要毁灭猪群,宿主的过快死亡对病原体也是不利的,因此微生物也在经受淘汰,在演化中削弱自己的毒性。

四、与生产相关的几个问题的图解

1、为什么外来品种更容易发病?
外来品种--“良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它偏离了自然选择的轨道,导致分配到免疫系统的养分减少,而分配到生长的养分增加,在健康的条件下,这自然对提高生产性能有利(猪的选育是在非常健康条件下进行的)。而地方品种--“地方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下的猪只在遗传进化上以“活下来”为第一要务。因此基因上分配到免疫系统的养分较多,分配到生长的养分相对较少。
在疫病挑战时,这样的猪免疫力较高,我国的地方猪抗病力远远高于现代外来猪。外来品种更需要“免疫营养”,必须提供高的营养水平,特别在疫病挑战时保证免疫营养的供应才能有足够的免疫营养用于免疫,猪才能战胜疫病。

2、免疫接种时额外补充免疫营养,为什么会增强免疫应答,提高抗体水平,并减少免疫应激?

3、猪发病时,为什么更需要补充免疫营养?

4、存在免疫应激情况下,为什么生长速度下降了?

5、免疫应激是如何吞噬我们的养猪成本?

6、为什么有些病原体与猪(宿主)“共存”而不会使猪(宿主)经常发病?

目前,蓝耳病、圆环病毒在猪场的感染率超过80%,而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常存在于猪只的体内。研究人员发现,猪体的皮肤、胃肠道和其他任何部位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它们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引起感染发病,这些微生物是和猪群“共存”的。著名的医学家H.H.Kleeburg在《人畜共患病》一书中写道:“我们现在还不能控制这些分支杆菌,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与它们共处”。因此,建立健康养猪的小环境、培育健康体质的猪群、消除目前猪场普遍存在的应激因子、建立猪——病原微生物系统的稳态是防制疫病的最本质的措施。

处于与病原体共存状态下的猪群是否发病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超负荷剂量感染;一个是猪体有效的免疫力水平下降到保护阈值。所谓超负荷剂量感染是指动物对病原体有一定“承载”能力,在动物可以承载的负荷内,动物是不会发病的,只有病原体超过了动物的承载能力才会发病。所以,是否发病牵涉到两个因素,一个是病原体数量,一个是猪群的承载能力,亦即免疫力水平。

五、缓解免疫应激导致饲料成本浪费的措——“两清除一提高”健康管理策略的具体运用

1、减少病原体的负荷,减少细菌性免疫应激对饲料成本的吞噬

包括如下管理策略:减少环境病原,减少体内常在病原,即两清除策略

1.1外环境清除--有效的消毒措施,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病原。

有效的消毒要注意几点:

一是清扫比消毒更重要,清扫在清除外环境病原中占了70%的份量;

二是要正确处理消毒与湿度的关系,若因为消毒而使栏舍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是得不偿失的;

三是要注重空栏消毒与带猪消毒的区别,空栏消毒注重彻底清洗,注重地面、墙壁、天花板、食槽及栏杆消毒,基本程序是清洗(做到物见本色)----3%烧碱浸泡1小时----清洗----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干燥----空栏一周。

带猪消毒注重栏舍空气消毒,带猪消毒主要应用于小单元全进全出前后、周边感染压力大的时候、猪群对病原体敏感的几个阶段(产房、断奶、保育转群、13周龄左右、18周龄左右)、常规带猪消毒。

带猪消毒目的有三:1)抑制空气当中病原的传播;2)降低尘埃的水平;3)抑制空气中的内毒素(特定的细菌产生的毒素,可黏附在尘埃颗粒上,这种毒素对猪群的健康和生产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对猪只造成的影响。从Poul Baekbo 1998年在国际猪病兽医学会上发表的文章(1998年国际猪病兽医学会会议报告)可以看出,猪舍带猪空气消毒可起到明显的效果。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尘埃颗粒上的内毒素与猪群的呼吸道疾病有关。在存在尘埃的环境中,猪只接触到更小剂量的病原即可导致临床肺炎。这种情况下进行空气消毒,既可杀灭病原,又可减少尘埃,可有效控制猪群的临床肺炎发病率,尤其是存在肺炎问题的猪场。

带猪消毒的方法上一定要注重雾化效果,可以用喷雾器或高压清洗机进行喷雾,但这种方式产生的悬浮颗粒较大,喷湿能力较高,但在空气中悬停的时间较短,最好采取热雾喷雾,热雾喷雾与雾化机喷雾类似,但需要将消毒剂加热以便形成更小的蒸汽雾滴。这种雾滴非常小,悬停时间最长,穿透能力最强。

带猪消毒采用什么消毒剂最好?可供选用的不同消毒剂产品:甲醛 - 用来进行熏蒸。理论上也可用于其它三种方法。价格低廉,并且非常有效。但缺点是会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会对人的皮肤和粘膜产生刺激,造成呼吸问题、哮喘、过敏,且有致癌作用)。墙壁上的残留可保持数天时间。伤害作用具有累加性。从现代的健康和安全角度来看,这种方法值得商榷。这种方法显然不能用于带猪消毒。戊二醛-季氨混合物 - 这种消毒剂效果比单用戊二醛差。效果不是很好,又不是很安全,所以很少用。醛威强化酸性戊二醛- 这种消毒剂没有刺激性气味,大大减轻了毒性,可以迅速、有效地与各种病毒的衣鞘以及各种细菌的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坏死。并能促使核酸变性,彻底全面杀死病原菌。同时加入助溶剂,使醛威的渗透能力大幅度提高,杀灭细菌能力更快速更全面。因此,这种消毒剂既可用于消毒程序中最后的空气消毒,也可用于带猪消毒。

1.2内环境清除--策略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最大限度清除体内常在病原及某些病原的潜伏感染

内环境清除要重点考虑几个问题。

一是要讲“策略”,即加药的时机。我们不赞成长时间滥用药物,也不赞成每月添加一周,猪群加药是对猪群抵抗疾病的推力,而绝不能越俎代庖。只可在猪群免疫力低下(围产期、哺乳期、断奶期、转群期、13周龄左右、18周龄左右)、周边感染压力较大的时候(周边猪场出现疫情时)添加。

二是要注重添加的药物应该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猪场的优势病原。比如母猪围产期优势病原是厌氧菌,可以使用林可胺类、甲硝唑、某些喹诺酮药及其组合制剂;哺乳期仔猪优势病原是大肠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可以选用对大肠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长效达7天的头孢噻呋“速倍治”做三针保健;断奶期优势病原是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支原体、圆环病毒,可以选用复方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土霉素+泰妙菌素,同时配合免疫营养产品如“加强型健力源”;保育转群、13周龄、18周龄优势病原主要是支原体、原虫、胸膜肺炎嗜血杆菌,可以选用泰妙菌素+土霉素(呼立爽)、泰灭净、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新霉素(祈福+杆菌消)。

三是要注重添加的药物要能够全面覆盖相应阶段的优势病原,要做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临床经验做相应调整,有些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与体内作用效果有偏差。

四是要谨慎选择药物的联用,生产实际中有很多不合理的药物联用。如四环素类药物与β-内酰胺药物联用,氟苯尼考与β-内酰胺药物联用,这些错误的联用有时感觉还有效果,为什么呢?主要是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在起作用,β-内酰胺药物的作用被四环素类、氟苯尼考拮抗根本不起作用,结果是导致成本浪费、耐药性产生。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本站转载的内容禁止转载或者设计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情况后进行删除!
投稿】【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图片新闻
猪保健品在线购买
文章排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养猪资料下载
养猪视频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