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我国的养猪事业蓬勃发展,以农户散养为主的市场已经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猪集团和公司所取代。但规模化猪场饲养密度过大的特点加大了猪病防控的难度。疾病的流行越来越复杂,新老疫情交替暴发,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交叉感染层出不穷,症状越发呈现非典型化趋势,严重困扰着广大养殖业主。各种治疗基本无效,只有依靠疫苗防疫。提高猪体免疫力,增强猪群抵抗各种疫病的能力,成为猪病防控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如何科学地选择和应用疫苗,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总结了在养猪第一线10多年的工作经验,整理出疫苗使用技术要点,供大家参考。
猪场疫苗种类应根据近年来本地疫情流行特点、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猪群健康状态,各种病原抗体水平的高低来选择。而不是胡乱照搬他场,盲目防疫。疫苗一定要从知名度高的大型专业公司引进,要来源可靠、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完善。国内的公司有中牧实业、中农威特、金宇集团、哈药集团、乾元浩、武汉科前、广东永顺、齐鲁动保、洛阳普莱柯等,国外及合资的公司有美国辉瑞、先灵葆雅、德国拜耳、勃林格、法国梅里亚、西班牙海博莱等。免疫接种前应仔细检查疫苗的名称、生产厂家、是否有GMP证书、产品批文、生产批号、有效期等相关信息。产品的物理性状、贮存条件是否与说明书相符。如发现有过期、无批号、无详细说明书、瓶塞松动、瓶体有破裂、油乳苗严重分层、冻干活苗失真空、颜色明显异常等情况,均应禁止使用。
温度对疫苗的保存至关重要。运输时要求全程冷藏不断链,也可以将疫苗装入带有冰块的保温箱内,冰块有融化应及时更换。运送过程中应全程密封、避光,一般运送时间不超过48h。
不同类疫苗保存温度有区别:冻干活疫苗一般在-15℃条件下冷冻保存;灭活苗在2~8℃冷藏保存。要保证温度的相对恒定,当不得已断电时,应确保有足够多的冰块,注意冷藏室不要结冰。
3.1注射器具的选择和消毒
兽用注射器具要求结实好用、刻度清晰、不滑杆、不漏液。使用前应仔细检查配件是否完整、橡胶垫是否损坏、玻璃管是否破裂、密封是否良好。出现问题应立即更换。
根据猪只体重大小,选择适合的针头,常见标准见表1。
注射器、针头、镊子、托盘等器械使用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蒸汽消毒50min以上或高压灭菌30min以上,自然冷却后方可使用。注射器具使用前后不消毒就意味着人为的散毒,不可忽视。
3.2做好免疫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免疫猪群的状态、体重、年龄、数量来确定疫苗的品种、数量。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少量的损耗,一般应领取稍微多量的疫苗。同时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应激抗过敏的急救药品。疫苗使用前应避免阳光直射。为防止温度的差异给猪带来应激,注意防疫前疫苗的回温工作。一般是将疫苗放入猪舍自然回温0.5~1h,消毒外包装后再用。禁止用高温度的水强迫升温。
冻干活疫苗的稀释是项考验技术的工作,稍有差池会使效价大大降低。稀释疫苗时严禁倾倒,必须用注射器吸取。眼睛紧盯标签,看疫苗稀释是否正确,防止张冠李戴或计算失误。稀释活疫苗时,注射器要松紧合适,不要外漏。质量合格的冻干疫苗瓶都是真空的,不需要推注射器,稍微调节松紧按钮,稀释剂可自行进入。注意稀释后的反应,一般不应有沉淀、变色、结块等现象出现。疫苗和稀释剂可提前几个小时放入冷藏箱内,缓冲两者的温差再稀释。
3.3免疫接种时的技术要点
疫苗接种,除个别特别说明的,一般都采用颈部肌肉注射。位置在耳后、肩胛前与项脊形成的三角区内,不要太靠上或靠下。针头与皮肤成90°垂直刺入。注射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加大、减少。注射部位要消毒处理,禁止用手直接按住注射后的针孔。禁止“飞针”这种不负责任的打法。要求进针后再推药,推完药后拔针,即快进、慢推、快退,保证免疫质量。及时更换针头,最好一猪一针头。对日免疫量成千上万的大型猪场,也要力争做到一圈一针头,一针管一针头。当本场有发病时,必须一猪一针头,防止疾病传播。
免疫接种的猪只必须是健康无病的,正处于发病期的猪不可注射,以免加重病情。做好免疫记录,对当时因病没参加免疫的猪只,待体质恢复后及时补防,防止漏打。
疫苗使用过程中,应充分摇匀。疫苗一旦启封,须尽快用完。活疫苗必须在2~3h(夏季1~2h)内用完,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将当天没用完的疫苗隔日再用。
个别猪只疫苗注射后短时间内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全身潮红或苍白、兴奋不安、流涎、流泪等过敏反应。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过敏严重的还需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拍打胸口、针刺人中穴等部位,以刺激心跳,恢复正常的呼吸。
3.4疫苗注射后的工作
瓶要完全回收,不得乱扔,运至场外深埋处理,禁止在猪舍内排空和清洗,注射针头包括损坏的针头要全部回收。免疫后清理现场,怀疑污染的,应及时清洗猪舍,消毒处理。对注射器具严格清洗、消毒,自然冷却后放置于无菌的环境中保存,以备下次使用。认真填写免疫记录表:记录舍别、姓名、日期、疫苗名称、产地批号、注射剂量、猪群日龄及头数等信息,相关防疫员和饲养员应签名。
3.5关于疫苗使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配种前1周至配种后1个月、产仔前1周和产仔后两周的母猪不注射任何疫苗,以免造成不发情、流产、早产、泌乳质量下降等。
疫苗接种间隔时间不能太短,应在7d以上,最少不能低于5d。注射过密,会造成猪只免疫抑制或免疫干扰,结果适得其反。
免疫前后7d内要避免使用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抗菌素和免疫抑制剂。尤其是免疫活疫苗时,禁止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其在体内的免疫反应。
两种病毒性活疫苗的使用要间隔7d以上。病毒性活疫苗和灭活苗可同时或分开使用。两种没有特殊要求的灭活苗也可以分开或同时使用,但绝不能将两种疫苗混合在一起使用,同时免疫时应在左右两侧分别注射。
对防疫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增强责任心。同时建立健全防疫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等防疫措施,做到综合防治。正确选择疫苗,因地制宜地做好本场防疫工作。根据抗体水平的高低制定出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结合实验室结果,加强对相关疫病的血清学检测,做到疫病的准确诊断和疫苗的有效预防。病毒抗原性不断更新变异,甚至出现新的疫病,导致现有疫苗的保护力大大折扣。疫苗的发展永远都不会走在疾病变异发展的前面。所以,保护猪场正常运行,不能仅仅依靠疫苗,必须得加强管理。粗放散漫的管理,劣质的饲料很难在市场大潮中走得长久。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创造出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结合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保健、消毒,促进养猪事业健康平稳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