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15年12月,农业部就启动了亚洲I型口蹄疫退出免疫的监测评估工作,原计划于2016年下半年起全面退出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开展非免疫无疫建设工作。
2016年1月4日,农业部发布关于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材料调查和处置等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6年6月1日起,除指定保藏机构以及我部指定的亚洲I型口蹄疫抗原和应急疫苗储备单位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保藏亚洲I型口蹄疫活病毒和阳性血清。”
而农业部制定的国家口蹄疫防治计划(2016-2020年),目标到2020年,全国亚洲I型口蹄疫达到非免疫无疫(在停止免疫措施条件下,区域内连续12个月以上无口蹄疫临床病例,口蹄疫病原监测为阴性)。
农业部称,2011年6月以来,全国未检出亚洲I型口蹄疫病原学阳性样品,经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评估,我国亚洲I型口蹄疫已达到全国免疫无疫标准。因此从实施“注射疫苗+监测扑杀”调整为“以监测扑杀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动物疫苗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一方面养殖业本身受到政策调控,另一方面,动物疫苗的生产涉及生物安全,也受到农业部严格控制。我国目前在投入生产使用的口蹄疫疫苗有“O/A/亚洲I型三价”“O/亚洲I型二价”“猪O型单价”“A型单价”“牛O/A二价”5种,新政策的发布意味着原有的含“亚洲I型”毒株的疫苗均要进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