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大户杜小坤等人,从2001年以来联合周边农民组成养猪合作社,所注册的“坤兴”牌瘦肉猪已成江苏省名牌产品。昨从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获悉,全市已有三百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农户们盼望
政策扶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去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激发了无锡农民兴办和发展合作社的热情。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日前开展了专题调研,了解到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百多家,社(会)员6.45万人。这些合作社带动了20.24万农户,实现总收入20.5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近5亿元,呈现出能人带动型、农技服务组织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带动型以及培训基地型等五大组织形态。江阴邓阳村委干部和本村四百七十多户农民组成邓阳蔬菜合作社,种植各类蔬菜两千多亩,去年社员人均收入高达1.2万元,蔬菜种植占当地农民收入的70%以上。其中,能人带动与农技服务组织带动的合作社,占了总数的81.8%。
“至今,全市农村参加合作社的农民还不到一成。”有关人士反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每3个村才有一家,参与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3%,受其带动的农户也只占总数的22.8%。部分参与调研的市人大代表
分析,目前带动能力强、增收作用大的合作组织还不多。据统计,现全市能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有145家,占总数的47.2%;统一品牌和包装的有78家,占25.4%;创办加工实体的专业合作组织更少。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对专业合作社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至今还没明确,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没能不折不扣地传递到广大农户。有的合作组织存在“套牌”现象,只有专业合作组织之名,没有服务之实,组织结构松散。有的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了用地、用电和融资的难题,有的合作组织内部运行管理还不够规范。从去年登记注册的数十家专业合作社看,其中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只有7%;开展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的专业合作社仅占总数的7.9%。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提出要做到“五个到位”:强化宣传,思想认识要到位;积极引导,指导服务要到位;能人带动,典型示范要到位;倾力支持,政策扶持要到位;完善制度,规范运作要到位。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