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这里的人们或许还记得,曾经一走进京源村,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猪叫声,酸臭的猪粪猪尿味扑鼻而来。小溪里的水就更不用说了,全是黑的。
而今,这个村一头猪都没有了,猪圈也全部拆了。才刚刚退养猪一个月,小溪里的水就清澈了。京源村就处在九龙江北溪上游,退养的村民们也渐渐明白,养猪弄脏了这一条小溪,就会成为染黑整条九龙江的凶手。京源村禁养生猪只是龙岩市整治九龙江的一个缩影,龙岩市提出今年整个九龙江上游龙津河流域将“不剩一头猪”!
村干部带头拆猪圈
“这个村盖房子靠养猪,供孩子上学也靠养猪。”小池镇镇长蒋艺勇介绍说,京源村一共有150户村民,曾经有104户养猪,全村70%以上的村民都靠养猪为生。养猪曾经给这个村的老百姓带来了致富的门路,对很多村民来说,家里的几头猪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来源。
但是没办法啊,为了九龙江,猪圈必须拆!2013年1月7日,龙岩市养猪业污染整治工作全面拉开。拆1平方米的猪圈补偿180元,如果是2月5日(春节前)拆除的,每平方米再奖励50元,推迟拆除的就只奖励30元、10元不等。
“刚开始,工作也是很难推进,很多村民持怀疑态度。”京源村书记廖金河家已经养了十几年的猪,作为村干部,他首先带头把自己家700多平方米的猪圈全部拆了。村干部和党员联系挂钩养殖户挨家挨户做工作。短短半年时间,京源村5万平方米的猪圈,全都拆光,一户没留。
探索转产转业途径
猪圈才拆除一两个月,京源村的水质就得到极大改观。村民们也切切实实看到了变化,对生猪退养工作也慢慢理解了,毕竟几十年的黑臭水终于清澈见底了。但是,不养猪了,要怎么继续谋生?
蒋艺勇坦言,目前村民的转产转业还比较困难,但是在不断探索。京源村已经引进了牛蛙养殖基地,还要组织村民去参观金线莲和金银花的种植。蒋艺勇说,村民的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产业的形成还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很多村民还在观望,谨慎选择可以替代的产业。
污染整治成效初步显现
而位于龙岩市中心城区东部的南城街道新陂社区的塔后山上,今年2月,就已经没有一头猪了。和京源村上百家散养户不同,塔后山上只有养猪户15户,却养了上万头猪。因为这里的猪场基本上都是规模场、标准化场,证照齐全,环保设施也比较完善。但是塔后山所处的小溪河流域要全面退养,这些很“像样”的猪圈也全部被拆了。
其实,龙岩的生猪退养工作一直在进行。2009年—2012年,龙岩市九龙江流域累计关闭生猪养殖场上万户,清栏生猪约94.1万头。但毫无疑问,龙岩市今年的生猪退养工作是史上力度最大的。
2013年初,针对龙津河流域养殖业污染突出,影响了九龙江流域的水质问题,龙岩市制定了专门的整治方案。计划投入清退补助资金4.5亿元,力争在年内全面完成龙津河流域14个镇(街)、3288户猪场约42万头存栏生猪的全面清退和180.9万平方米猪舍的拆除工作。
从2013年2月起,龙岩市在媒体上开辟专门版面,将所有龙津河流域拆除的猪圈进行公示,公开举报监督电话,让全市人民共同来监督此项工作。截至6月30日,已完成拆除122.5万平方米,污染整治成效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