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保健养猪网 您可以 登录 本站浏览更多内容
绿叶公司规模猪场VIP活动专区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以下十条,解读中国养猪业新常态

2015-06-11 18:06:12来源:网络作者:浏览:次 分享: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已经影响到所有行业和产业,养猪业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养猪业的新常态?目前暂无定论。笔者以为,养猪业的新常态是以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主导,逐步淘汰小规模场和散养户,缩减过剩产能,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建立以健康生态养殖、减轻环保压力为主旨的养殖模式,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粗放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简单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环保压力加大

中国的养猪业在农牧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猪的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全球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规范管理的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之大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粪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臭气对空气的污染,氮、磷、铜、锌、砷、硒的污染,病原性微生物的污染。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对规模化养殖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性标准,要求各地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排污按规定管理,更加深、加大了行业的挑战。可以说,环保问题是当今养猪业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要养猪,必须环保,不要触碰红线。

二、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防不胜防、隐优不断,其原因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不法经营者良心丧失、缺乏诚信、私欲驱动,养猪企业管理混乱,猪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015年两会期间对生猪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更高,让养殖者压力更大。2015年2月28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有效解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问题刻不容缓。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坚决杜绝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

三、病原多变—疫病风险增大

近年来,生物环境渐趋复杂,病原微生物变化多端,耐药菌株、超级细菌越来越多,多种病毒发生变异,已经发现的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流行性腹泻变异毒株、伪狂犬变异毒株的变异毒株等,导致生猪疫情的复杂性、增加防疫风险的严峻性、凸显防控措施的滞后性。养猪人经常用两句话来形容疫病的威胁:“疫病防不胜防,疫情愈演愈烈。”资金链脆弱、心理素质差的养猪老板经常是“谈病色变、谈防疫无措。”不少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猪场不是惨败在低迷的市场行情面前,而是倒闭在重疫侵袭之下。——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实施全方位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到科学防疫、主动防疫,实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将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品种危机

中国作为世界猪肉第一大生产国,但在育种方面没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始终跳不出“引种一退化一再引种一再退化”的怪圈。在品种上围绕“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做文章,商品猪的主导产品是杜x长x大。国内的名优地方品种猪饲养量极少,很多优良品种保种不力、濒临灭绝。地方良种猪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好、耐粗饲、节粮、肉质好的特点,适合养殖国情。却没有得到养猪者的应有重视。

而另一方面,我国良种猪的种质一直没有大的提升。

五、土地危机—发展养猪空间受限

我国土地、耕地资源紧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优良的土地被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中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紧缺的,用于发展养猪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在中东部省份,在大江大湖分布的地区,在工业发达省份和人口密集的城郊是一定要限制和禁止养猪的。在一些工业园区很多老猪场已经或即将被迫拆迁,另寻新址建场困难重重。

目前,生猪产业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渐凸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进入东北三省和西部五省发展养猪业。这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是望尘莫及的事情。选址难、养猪受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六、粮食安全危机—养猪饲料主原料来源不足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减少,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面临新的危机,13个粮食主产区中只有5个省份能够稳定地输出粮食,我国当代养猪业是与人争粮的产业,而非节粮型产业。主要饲料原料(玉米和大豆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特别是大豆粕90%以上靠进口大豆加工提供。按每出栏1头肥猪消耗300 kg配合饲料计算,至少消耗180 kg玉米、60 kg大豆粕。2014年中国出栏生猪7.23亿头,则消耗掉玉米1 301.4亿kg,消耗大豆粕433.8亿kg;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 071亿kg,仅养猪用玉米就消耗掉粮食总产量的21.4%。

中国的养猪场和饲料厂基本沿袭美国的玉米一豆粕型日粮饲养模式,这对于中国来说,玉米一豆粕型日粮之路显然是走不通的。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创新饲料配方和配制技术,充分发掘利用本国饲料资源,走节粮型养猪之路。

七、产能过剩—消费减速

2011-2013年期间,我国的能繁母猪存栏突破5 000万头,2013-2014年虽有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因市场行情差有意加速母猪淘汰使母猪存栏减少,但据一些统计数据分析:虽然目前母猪存栏已经下降到4000头以下,但产能依然过剩。近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猪年出栏数量均在7亿头以上,其中2014年为7.351亿头。按每头母猪提供18头商品猪计算,4000万头能繁母猪即可提供7.2亿头商品猪。在进出口猪肉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平均2个人要消费1头肥猪。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两年国内猪肉消费量呈下降趋势,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猪肉在肉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从63%下降到50%,猪肉消费低迷将是新常态。

按照世界先进养猪国家的水平,每头母猪生产力达30头,那么,中国只需饲养2 500万头母猪即可产出7.5亿头商品肉猪。按照国内中等偏上的养猪技术水平,每头母猪生产力达20头,那么,全国只需饲养3 500头母猪即可提供7亿头商品肉猪。

八、人才限制—高端和低端人才均缺

随着养猪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新设施、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技术的进展,对养猪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很多中大型养猪企业、育种公司都面临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奇缺的困境。既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同时连一般的操作工、饲养员都不好找。很多猪场以老饲养员充当技术员,以老弱病残人员充当饲养员,不能适应现代养猪的新要求,以致管理粗放,生产秩序混乱,疫病频繁发生,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严重亏损导致猪场关门。养猪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有:大专院校畜牧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大多进入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很少人愿意到基层养猪企业就职。

养猪业界老板需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造条件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不然,事业难以为继。

九、养猪工艺及设备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养猪的工艺及设施设备虽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的养猪工艺和设施设备相比,仍然很落后,其技术性能的赶超还有待时日。仅从与环保有关的几种工艺设计和使用效果来说,都不尽人意。干清粪、水泡粪、水厕所、发酵床等工艺都有明显的缺陷。还有,用于环保的工艺技术及设施设备很不成熟、不配套、投入高、收效低。再就是通风降温设备、升温保暖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检测检验设备、防疫消毒设备、空气净化设备、饮水加药设备等没有集中系统研发制造的厂家和供应商,存在单个系统的设备与其他设备安装使用不协调、不配套、不兼容的问题,而且造价高,投入成本不合理。有的设备性能不完善,使用效果差、寿命短、维修配件难、服务不及时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养猪生产水平和生态效益水平正常体现的重要因素。

十、高投入微利润是必然趋势

现代养猪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其收益越来越低。因为养猪业产能过剩、猪肉消费下降,饲料兽药等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上升,猪肉食品安全威胁,进口猪肉的增多,流通环节过度的牟利性经营行为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导致养猪业利润大为缩水。近两年养猪企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不同时期不同企业按每头出栏大猪计算,其亏损额度在80一500元不等。2013-2014年度平均亏损额度在200元/头左右。严酷的现实,对于广大养猪生产者来说真是难以承受之重!前几年是养鸡老板跳楼,近两年是养猪老板跳楼。这并非谎言,而是铁的事实!

面临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现实,养猪人应该靠科学精细化管理,提高养猪效率,降低养猪成本,走内部挖潜增效之路!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本站转载的内容禁止转载或者设计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情况后进行删除!
投稿】【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图片新闻
猪保健品在线购买
文章排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养猪资料下载
养猪视频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