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士微信互动专栏第10期周五再次和大家见面了,周五晚上和周末的留言,我们会在周一进行回复,或者在下周五进行统一公开回复,如有紧急问题欢迎直接拨打技术服务中心热线0731-84693800进行咨询。
【养猪技术】
一)、母猪孕期、分娩及乳猪至三十公斤保健方法
母猪孕期、分娩及乳猪至三十公斤保健方法可参考以下保健方案:
二)、 用护舍安喷撒后能用消毒液消毒吗?隔几天为宜?
畜舍地面用护舍安喷洒后2-3天内,可快速构建畜舍微生态平衡,抑制畜舍地面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在此阶段无需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可节约成本)。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可根据猪场或当地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合理消毒。常规猪场喷洒护舍安之后,可在2周后选择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 我猪场每年都有口蹄疫,怎么防治?
冬春季养猪场最易发生口蹄疫,口蹄疫疫情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延长了养殖出栏时间,成为目前影响养殖效益的一瓶颈因素。如何有效防治好口蹄疫,这里给大家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多帮助。
1.目前口蹄疫频发的原因
a.与传播特点有关系
猪感染本病的门户是消化道、呼吸道和外伤。本病可通过空气或飞扬的污染尘埃远距离地使猪群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猪只间的直接接触以及人员驱赶发病猪只走动等途径传播, 有时也可因受外伤而感染发病。冬春季节发生口蹄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猪群的存栏数量较大,再者就是猪舍因保暖又常常处于封闭状态。这两方面决定了气源性感染和接触传播可能是规模猪舍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b.疫苗保护率不高
“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疫苗保护率不高,是防治口蹄疫的难点。”一直以来,口蹄疫的防治,定期免疫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口蹄疫血型变异快、疫苗质量、保存及使用等原因,导致了疫苗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疫苗本身含量不足、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方法不当,都会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譬如,口蹄疫疫苗要求摄氏4度避光保存,冷链运输,但在现实中,很多环节根本做不到,导致疫苗在使用前,反复冻融,严重影响了疫苗效果。
c.猪场环境恶劣,猪群疾病多
猪群的健康状况也影响着疫苗的使用效果。这几年猪群疫病复杂,加上猪场环境恶劣,蓝耳病、圆环病毒、霉菌毒素等的影响,使很多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注射疫苗后免疫应答差,引起猪群免疫失败,使之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控制口蹄疫,应以预防为重:
a.加强饲养管理,远离病原(控制传染源)
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猪防疫观念,坚持自繁自养制度,搞好科学的饲养管理,严禁从疫区买猪及其肉制品,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隔离,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全面落实各项防疫卫生措施,保障猪只的健康生产。
b.增强猪的免疫力,净化猪场口蹄疫病毒(净化传染源)
在饲料中添加0.25-0.5%的奥德曼A可显著抗病毒、降低口蹄疫感染的可能性,促进病猪快速康复,防止继发感染,并可减少猪舍中氨气浓度;生长育肥猪亦可使用0.4-0.6%的大荘素,消除亚临床水平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提高抗病力、显著加快生长速度,改善体形、促进生长。
c.进行科学的免疫接种(降低猪对口蹄疫病毒易感性)
选择与当地病毒株同血清型疫苗,经产母猪每年免疫三次。后备种猪50日龄首免,100日龄二免,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商品猪50天首免,一个月后进行二免,疫病高发期再隔一个月后三免。免疫前5天和后10天使用1%的抗口蹄疫专用免疫应激剂“奥得曼2号”(母猪用量减半),可缓解甚至消除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同时能有效提高抗体水平,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
d.加强猪场环境控制(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保温和通风换气相结合,特别是注意保温,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干燥舒适,同时还要保证适宜的光照。舍内外应严格消毒,尤其是空气消毒,选择口蹄疫病毒敏感性高的酸、碱性消毒药,如食醋、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带猪消毒用0.3%的过氧乙酸,空舍消毒的浓度是0.5%,保持猪舍干燥,建议一周喷撒一次护舍安,维持猪舍内微生态平衡。
由此可见,目前猪场的疾病是困扰养殖户的重大难题,而只有做好了综合防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该病的发生。猪只健康生长,养殖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也自然可观。
3、 母猪什么时间打什么疫苗?
母猪疫苗免疫注射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及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以下免疫程序可供参考:
备注:1、冬春季节,大肠杆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较易发生,建议进行免疫注射。2、注射疫苗时添加0.5%促免1号饲喂15天增强疫苗效果。
母猪在配种时应注意掌握好以下技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适时配种:首先,在管理上要作好母猪发情鉴定。一个发情周期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休情期),共四期。一个发情周期18~23天,平均21天。其中进行配种的时间是在发情期又称发情中期。发情期是性周期的高潮期。此期一般2~4天,平均三天左右,(范围0.5~7天)。只有此期才接受公猪的爬跨和交配。其中接受爬跨的时间约2.5天(平均52~54小时)(发情期特别短的例外)。发情期表现为母猪兴奋不安,性欲表现充分,如寻找公猪,接受公猪爬跨并允许交配;阴门充血肿胀,并有粘液从阴门流出,黏液由水样变黏稠时,表示己达到适配期;若用手按压腰部,母猪呆立不动,此为接受交配的具体表示此后即可配种。
二、配种次数:一般配种2次。一次是在母猪接受公猪爬跨(即按压腰部不动)后的12~24小时配第一次,隔12小时再配一次。也可在一个情期内,配3次,一次是在接受公猪爬跨后12小时配一次,隔14小时配第二次,再隔12~14小时配一次。让精子等待卵子的到来。理由是据对北京黑猪青年母猪的排卵规律研究表明:发情母猪在接受公猪爬跨后的0~24小时内,排卵数占总排卵数的1.59%;24~36小时排卵数占总排卵数的17.38%;36~48小时则为排卵高峰期,此期的排卵数高达65.57%(也有认为排卵高峰期是在犮情开始后31小时,范围25.5~36.5小时)。 48小时后的排卵数仍高达13.9%。要使卵子受精,必需在排卵前、特别是在排卵高峰前2~3小时左右交配或输精,才能使精子提前到达输卵管上部1/3处的受精部位。由于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存活时间最长为42小时,而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的时间仅25~30小时。但比卵子具有受精能力的时间(8~10小时,最长可达15小时)要长得多。因此必须在母猪排卵前,特别要在排卵高峰阶段前数小时配种或输精,即在母猪排卵前2-3小时,也就是说要在出现交配欲并接受爬跨的时间后的12~24小时开始配种,隔12小时再配一次,让精子等待卵子到来的道理。但由于排卵时间受不同品种、年龄及个体间有差异,因此在确定配种时间上还需灵活掌握。从品种来看,地方猪种发情持续期较长,排卵较晚,可在发情期的第3~4天配种;引入国外的品种发情持续期短(有时发情征状不明显,发情开始的时间难掌控),排卵较早,可在发情的第二天配种;地方猪种与外来猪种的杂交种可在发情后第2天下午或第3天配种。其次,从年龄来看,引入猪种中的青年母猪发情期比老龄母猪短,而我国地方品种则相反,青年母猪发情期比老龄母猪长。因此对我国地方品种而言,要“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的经验。即老龄母猪犮情持续短,当天犮情下午配,隔8-12时再配一次。后备母猪犮情期长,一般第三天配;中年母猪第二天配。对发情期特短的,当接受交配后(用手按压腰部,母猪呆立不动),就可配种;隔12小时再配1次。或接受交配后8~12小时配第一次;隔8~12小时后再配一次。
三、交叉配:如后代作肥猪用,最好用两头公猪配,不仅可提高受胎率、产仔数,还可提高仔猪生活力。为保证公猪精液品质, 在本交条件下,公母比例要恰当,每25头母猪要养1头公猪。所以,我们可以采取①重复配种:用同一头公猪,发情开始后8~12小时配种或输精一次,隔12~18小时再配一次。②双重交配:在一个发情期内,用两头公猪(同品种或不同品种的公猪但育种场不能采用该法)先后间隔5~10分钟各配一次。也可采用混合精液输精。③多次配种:一般为三次。如果未配上,一般返情期是配种后18到23天。也有15天便返情的。
四、本交,(1)公母猪体格不能差别太大:如果母猪太小或后腿太软(太瘦),公猪体格过大,易使母猪腿部受伤。如果公猪过小,母猪太高大,则不能使配种顺利进行。
(2)配种场地不宜太滑:太光滑地面,再加上交配时流出的精液等洒在地上,特别容易使公母猪滑倒。
(3)公猪采食后半小时内不宜配种:刚采食完的公猪腹内充满食物,行动不便,影响配种质量,配种时劳动强度很大,体力消耗较多,影响食物消化。最好选在饲喂前或饲喂后两小时进行。公猪交配后不要立即洗澡,喂冷水或在阴冷潮湿的地方躺卧,以免受凉得病。
(4)选择一天当中合适的时间配种:夏季中午太热,配种应在早、晚凉爽时进行。冬天清早太次冷,则应适当延后。下雨或风雪天应在室内交配。
(5)交配地点以母猪舍附近为好,绝对禁止在公猪舍附近配种,以免引起其它公猪的骚动不安。配种环境应安静,不要喊叫或鞭打公猪。
(6)当公猪爬上母猪后要及时拉开母猪尾巴,避免公猪阴茎长时间在外边摩擦受伤或造成体外射精。交配时要保持环境安静,交配结束后要用手轻轻按压母猪腰部,不让它弓腰或立即躺卧以防止精液倒流。
(7)配种前用毛巾蘸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母猪臀部、肛门和外阴部以及公猪的包皮周围及阴茎,以减少母猪阴道和子宫的感染机会,减少流产和死胎。
(8)准确及时记录配种日期和公、母猪耳号。
五、人工授精:
⑴输精的准备:经过保存的精液,输精前应检查精子的活力是否符合输精的要求。对不合要求的精液,应禁止输精;如冬季输精,精液温度低,输精前应将精液放在杯里或温水中预热后再用;所用的输精用具,使用前应洗净、消毒;输精员应将手洗净擦干,再进行操作,母猪阴户周围应用温水或消毒布(棉花)擦净,再行输精。
⑵输精量:猪的人工授精一次输精量为20~25毫升。输精量过多,不仅是浪费精液,而且对受胎率、产仔数也没有好处。初配母猪输精量可适当减少,因初配母猪的子宫颈和子宫体较小,输入的精子过多会倒流出来。
⑶输精方法:猪的人工输精用具很多,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一条长40~45厘米、外径1厘米左右、内径为2毫米的胶管和一支玻璃注射器连接而成。输精时,将精液吸入注射器内,让母猪站立圈内,输精员右手拿输精用具,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将母猪阴门打开,右手将输精胶管缓慢插入母猪阴道中。开始插时胶管应向猪的背方插入,以免损伤尿道,以后以平直方向旋转插入20~30厘米深时,适当将输精管退回一点,再缓慢地推动注射器将精液全部注入,如发现精液外流,应立即停止推动注射器,将输精管向前、后抽动或旋转后再输精。
⑷输精次数:在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多采用一次输精,但应用证明,母猪在一个发情期进行两次输精(重复配种),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两次输精的方法就是在一个情期内进行第一次输精后,间隔8~12小时再输精一次。若第一次输精时期掌握不准或第一次输精时倒流严重等,进行第二次输精尤为必要。
正确认真的操作人工授精过程中每一步:采精、检查、稀释、输精以及包冷却、贮存等,这是人工授精结果理想满意的前提。输精动作总要点:轻插、插入深度适当、慢注、轻拔。
五)、 育肥猪后肢瘫痪怎么回事?没有神经症状,采食正常,其他部位无明显症状。
猪只后肢发生瘫痪主要有几个几个方面原因引起:(备注:建议您仔细观察病猪症状,再与绿叶技术服务中心联系:0731-84693800,将给您提供详细解决方案)
1 中毒性因素
引起猪后躯瘫痪的中毒性因素有许多, 如饲料品质不良、长期饲喂或一次大量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加工调制方法不当、对部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 如棉籽饼、菜籽饼、马铃薯等未作去毒处理, 或饲喂方法不合理等均可造成中毒, 引起猪后躯瘫痪。这类疾病通常能根据病史、现场调查及临床表现等作出初步诊断。如食盐、酒糟中毒。食盐中毒的症状: 病初表现极度口渴, 黏膜潮红, 口唇肿胀, 继而出现兴奋不安, 无目的地徘徊, 转圈, 肌肉痉挛, 呈犬坐姿势, 最后四肢瘫痪, 不能站立。酒糟中毒的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迫促, 体表有皮疹, 腹泻, 粪便带有黏液、恶臭。而菜籽饼、棉籽饼及马铃薯中毒, 它们多是因为含有毒物质而未经脱毒就被超量采食所致。菜籽饼中毒的临床表现为病猪不时做排尿状, 排尿次数增加, 黏膜发绀, 鼻孔流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 粪中带血; 棉籽饼中毒后, 病猪表现为喜喝水, 但尿量少或排尿困难, 常出现血尿或血红蛋白尿, 结膜初充血, 后黄染, 视觉障碍、失明; 马铃薯中毒多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 病初兴奋不安、狂燥、有呕吐、腹痛症状, 短时间转为沉郁、昏迷或抽搐, 后肢无力, 呼吸微弱, 共济失调, 瞳孔散大,头颈及眼脸发生水肿。
2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猪后躯瘫痪病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寄生虫性因素。
2.1 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猪只发病, 多波及全群, 并且全群具有同样的临床症状这一点与中毒性疾病相似, 但此类疾病体温多升高。不同的传染性疾病,它们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根据流行病学、免疫情况、使用抗生素药物情况, 结合临床症状也不难作出初步诊断。
有的传染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多发生在7~9 月份, 主要侵害小猪; 猪李氏杆菌病多在冬季或早春寒冷季节发生; 肉毒梭菌中毒症多在炎热夏季发病; 猪伪狂犬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猪巴氏杆菌病以秋末春初气候昼变季节发生较多。除此以外, 在临床上,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表现除具有高热稽留, 嗜睡、喜卧等一般症状外, 患病妊娠母猪突然流产, 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 公猪多发生一侧性睾丸肿胀。猪李氏杆菌病表现仔猪多呈败血症经过, 病情较轻的有神经症状, 常呈现运动失调, 做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头抵地不动, 有的侧卧于地, 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较大的公猪行走时, 步态强拘, 病重的表现两后肢瘫痪, 不能站立, 拖地行走。猪肉毒梭菌中毒, 主要表现肌肉进行性萎缩和麻痹症状, 由头部向后发展, 吞咽困难, 耳下垂, 肢体软弱至麻痹而卧地。猪伪狂犬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兴奋、唇颤, 无目的前进或做圆圈运动, 叫声嘶哑, 四肢麻痹, 卧地不起, 四肢做游泳状动作。但各病猪均不出现剧痒症状。猪巴氏杆菌病体温高达41℃以上, 张口呼吸, 黏膜呈蓝紫色, 口鼻流出泡沫带血样的鼻汁, 呈犬坐姿势。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坚硬、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和颈部。
猪瘟、猪丹毒也可导致后躯瘫痪。猪瘟能够侵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猪,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发病率及致死率都很高, 流行猛烈, 高热稽留, 初粪便色黑、干硬, 如粪球, 后腹泻, 各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而猪丹毒现在比较少见。猪伪狂犬病后期也表现为后期麻痹, 此病一般为散发, 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温暖季节较多。临床表现兴奋不安、狂燥、横冲直撞、流涎、攻击人畜, 常钻入垫草中, 遇有声响立即跃起, 无目的乱跑, 吞咽困难, 最后后躯麻痹, 卧地不起。猪传染性脊髓炎, 病初体温高达40℃~41℃, 重病猪出现眼球震颤, 头颈后弯, 肌肉抽搐, 呈犬坐姿势或一侧横卧, 声响或触摸引起四肢的不协调运动。
此外, 还有些传染病发作时, 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如水肿病多发生于5~15 周龄断奶前后的仔猪, 布氏杆菌病主要侵害妊娠母猪, 多发生于怀孕后30~50 天或80~110 天。而猪脑膜炎性链球菌病多发生于育肥猪和仔猪。水肿病临床表现为头部水肿, 惊厥、昏迷、共济失调、皮肤感觉过敏, 触之惊叫, 后迟钝。布氏杆菌病主要症状是怀孕母猪流产、流产前表现为自阴道内流出灰黄或灰红褐色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在临床上以两侧或一侧性颌淋巴结肿胀多见, 体温升高到41℃以上, 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汁, 颈、腹和四肢下部皮肤发紫,呼吸啰音等, 严重的可引起后躯瘫痪。
2.2 寄生虫性因素
引起猪后躯瘫痪的寄生虫主要有弓形虫、肾虫和蛔虫。其中猪弓形虫病较多见, 其症状相似猪瘟、猪丹毒, 与它们的区别在于: 病猪皮肤上的红斑不凸出皮肤表面, 且无棱角,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另外, 病猪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 猪蛔虫病主要侵害3~6 月龄仔猪, 当蛔虫幼虫移行到肺脏时, 可引起猪蛔虫性肺炎, 表现咳嗽, 呼吸困难,体温升高, 食欲废绝, 卧地不起, 多形成僵猪, 有时也引起黄疸、肠堵塞或肠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