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猪肉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据调查,目前市场价格与今年最低价格相比,涨幅达到30.41%,这一变化已成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
猪肉价格的稳定,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消费者、生产者所共同期待的目标。达州作为全省的生猪生产大市,其发展情况更应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近期,达州市猪肉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据调查,目前市场价格与今年最低价格相比,涨幅达到30.41%,这一变化已成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猪肉价格的变化?如何才能有效防止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从而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近日,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在达县、渠县、大竹、宣汉四个生猪调出大县开展了快速调查,并走访了市级相关部门。
生猪市场产销走势
2009年上半年,达州市生猪价格曾持续走低,直至6月下旬方出现逐步回升,而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期间,全市生猪价格则出现了大幅上涨。据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达州生猪价格已回归到盈亏点以上,生猪生产形势出现了进一步好转。
生猪价格呈“V”字形变化。据调查,全市4月20日的生猪收购价格为9.5元/公斤,环比下降13.64%;5月20日生猪收购价格再降至8.6元/公斤,成为了上半年价格的“谷底”;6月下旬,猪价开始缓慢回升,至7月20日生猪价格上升为8.8元/公斤;8月13日生猪价格上升为12.5元/公斤,呈现出快速飙升的态势。同期,仔猪价格在由3月20日的18元/公斤降至6月20日14元/公斤之后,7月开始出现回升,目前已达到16元/公斤。
肉价上涨使养殖户扭亏为盈。通过对猪粮比价的观察,可以了解养殖户的盈亏变化情况。经验表明: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表明生猪生产出现供给不足,价格过度上涨;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表明生猪生产和价格处于正常情况;猪粮比价在6:1-5.5:1之间,表明生猪价格出现轻度下跌,生猪生产效益下降;猪粮比价低于5:1,表明生猪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出现重度下跌,生猪生产出现严重亏损。调查数据显示,4月20日,全市市场饲料、玉米价格分别为1.5元/公斤、1.4元/公斤,猪粮比价约为7:1,此时,生猪养殖处于略有赢利阶段;5月20日,玉米价格为1.42元/公斤,猪粮比价约为6: 1,此时,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户为保本经营,部分饲养水平低的养殖户则开始出现亏损;8月13日,玉米价格为1.5元/公斤,猪粮比价约为8:1,随着猪粮比的上升,养殖户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猪肉价格跌宕起伏。据调查,在4月20日,全市猪后座肉市场均价为18.3元/公斤,至6月20日则降至 14.8元/公斤,此时,猪价已跌至谷底,对消费者而言可谓是一个价格的“黄金期”。其后,猪肉价格出现逐步回升,7月,猪后座肉市场均价回复到15.6 元/公斤,至8月,则涨至19.3元/公斤,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生猪价格上涨的原因
今年上半年,甲型H1N1 流感在世界各地爆发。受此影响,生猪养殖业行情一路下滑。在低谷阶段,生猪价格仅为7.6元/公斤,而同期的饲料价格却平均上涨了200元/吨。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和养殖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而鉴于仔猪饲养期短,见效快,养殖户纷纷抛售待育肥猪和养殖仔猪,进而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猪肉储备对猪肉的市场供应产生了微妙影响。上半年猪肉价格的普遍下滑,使养殖户的利益受到较大影响。为保持猪肉市场的稳定,切实维护生猪养殖户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防止“猪贱伤农民,肉贵伤市民”情况的发生,国家出台了猪肉储备措施;外地生猪调入量减少,达州生猪调出量增多。与外省区相比,目前达州市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方面尚处于劣势,因此,一直有大量外地猪肉进入本地市场。但入夏以来,由于天气炎热,路途遥远,易导致运输途中的生猪死亡,外地生猪调入量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时由于部分省区洪灾、疫病的发生,导致当地生猪存栏减少,从而增大了达州市生猪的调出量。由此造成达州市市场猪肉的供应量减少,其价格也随之上涨;市场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上半年,由于受甲型H1N1流感因素的影响,曾一度造成猪肉消费量的下降。而随着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逐步消除了市民对食用猪肉的疑虑,因而其需求量与前期相比也有所增加。而在供应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便自然成为了价格上涨的另一推手。
那么,本次生猪价格的上涨过程是否将会持续下去呢?据2009年7月的生猪监测数据表明:全市4个生猪大县生猪存栏量推算数累计为273.9万头,较6月末上升0.5%,较去年同期下降0.2%,基本保持稳定;出栏量推算数累计为23.9万头,比6月份下降 17.3%,比去年同期下降0.7%。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生猪存栏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本次猪肉在短期内的快速上涨,明显具有阶段性特点。在现行价格的拉动下,随着待育肥猪的生长,后期生猪出栏量将逐步增加,其市场价格则可能有所回落。
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大信息服务力度。鉴于达州市生猪产业尚处于规模化养殖的初级阶段,多数养殖户不能准确把握生猪市场的态势,无法对市场情况做出准确预测,因而在猪价看涨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盲目养殖、追风养殖的苗头。对此,有关部门应着手建立生猪市场的价格预警机制。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健全生猪预警体系,全面掌握产销情况,对生猪生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使养殖户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生产,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再度发生。
创新生猪生产模式。创新生产机制、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着力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和“寄养”、“订单”、“期货”等多种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使养殖户存栏有订单,出栏有市场。使生猪养殖户在保证生猪质量的同时,自身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保证。
以生猪养殖扶持政策为杠杆,调控生猪存栏量。猪价在低位运行时,政府应增加对母猪养殖户的补贴,加大对规模户资金的扶持力度。银行贷款应向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较好的养殖场倾斜,以保证养殖户困难时期的资金需求。同时增加冻肉储备量,以防止猪肉价格的进一步下滑。而随着猪肉价格的上升,则应通过加强对生猪价格的动态监测,逐步减少补贴甚至停止补贴,从而有效发挥政策的调控功能。
强化市场管理,保护养殖户利益。由于现行市场缺乏统一规范的收购标准,少数大型生猪屠宰、生产企业为追逐利益,订立霸王条款,收购压级压价,损害了养殖户利益。对此相关部门要培育引导养殖户建立生猪产销合作组织,以增大其交易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统一的生猪收购标准,以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生猪屠宰企业收购行为,保护养殖户利益。
以龙头企业带动生猪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我市畜牧产品、副产品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加工企业少,且大多规模偏小,对畜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因此,要以政策手段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生猪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户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成员通过交流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互通有无,共同享有大规模经营所带来的低成本效应和价值增值效应,增强抗击风险的能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广泛合作,形成产供销经营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