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国内玉米市场弱市运行。在临时储存玉米打压和新季玉米丰产预期的影响下,东北价格稳中趋弱;关内地区由于需求不足,再加上部分新粮上市冲击,价格小幅回落。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649元/ 吨,比上月下跌0.63%;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608元/吨,比上月下跌3.51%。
一、临时储存玉米交易继续打压东北市场
本月,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一区投放临时储存玉米,成交情况稳中偏弱。四次投放量分别为29.85万吨、30.06万吨、30.60万吨、 30.00万吨,分别成交10.2万吨、9.3万吨、10.9万吨、2.3万吨,成交率为34.3%、30.9%、35.7%、7.7%,成交均价也有走弱趋势。分省情况来看,辽宁省由于地理位置方便运输,成交率最高,吉林、内蒙次之,而黑龙江则连续五次全部流标。截止到本月底,临时储存玉米拍卖已在东北地区进行十次,共投放316万吨,实际成交量 138.9万吨,随着临时储存玉米的持续打压,8月份以来,东北玉米价格前期强劲的上涨势头得以遏止,并间接影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后期随着 10月份新粮逐渐上市,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仍将维持稳中趋弱的态势。目前东北价格稳中趋弱,再加上国内玉米丰产预期和农民种植成本大幅增加等一系列因素,市场普遍预测今年国家仍有可能继续实施保护价收购政策,这样的话东北市场又将进入政策市。
二、新季玉米长势良好丰收预期增加
今年春播以来,国内多数产区风调雨顺,玉米生长形势良好,尽管黑龙江齐齐哈尔和绥化部分地区遭遇较为严重的旱情,山东、河北部分地区爆发了虫灾,但仍难改国内玉米整体实现丰产的概率。美国农业部 9月预计,2008/09年度中国玉米产量 15600万吨,较上月上调 30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测,2008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 2880万公顷,较上年的 2900万公顷减少 20万公顷,减幅 0.69%,预计 2008年中国玉米产量为 15600万吨,较上年增长 417万吨。不仅机构预测数据判断一致,8月份后,市场各路人士纷纷前往东北、华北地区组织玉米产量实地调研活动,大家也都普遍认为今年气温适宜、水分光照充足,玉米长势较好,单产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东北地区,尽管总体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产量将高于去年,对于增产幅度的争议也相对较小。
三、需求不足库存偏高后期压力不减
本月,关内不少地区已有新玉米上市,尤其是进入下旬后上市量明显增加,并拖累市场季节性走弱。除了新玉米上市对市场产生的冲击外,前期需求不足导致库存较常年偏高也是是导致市场弱势的重要原因。饲料需求方面,前期生猪养殖由于生猪价格一路下滑和高热病在一些地区散发使得散养户损失严重,玉米需求疲软;禽类养殖虽然需求较好,但前期小麦价格偏低,替代了部分玉米消费,玉米需求量仍然偏低。玉米深加工一方面受深加工产品价格下跌,利润缩水影响,开工率低;另一方面受奥运环保限制,部分企业停产。养殖需求和深加工需求双双疲软导致关内玉米库存偏高,据了解,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加工企业和储存企业仍有一定量的陈玉米。后期新玉米批量上市,华北地区供给压力不减,价格仍以弱势为主。
四、新玉米价格可能高开低走
目前,市场各方对新玉米上市后都普遍看空,但对开秤价是高还是低略有分歧。鉴于目前华北地区贸易商、饲料企业、深加工企业手中仍然有一定量的存货,所以在新玉米上市初期,市场将是一个僵持的局面,一方面,种植成本上涨使得大部分农民受惜售心理严重,再加上往年先卖吃亏的教训,农民售粮有限;另一方面,短期内由于仍有一定量的库存,而饲料、深加工需求不旺使得企业收购欲望不强烈,市场价格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相对去年开秤价格),随着玉米大量上市,而在需求仍无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价格会略有回落,但幅度不会太大。
五、内外环境迥异期货价格继续整理
国内新玉米丰收已经成为定局,市场继续受到增产压力,但是市场普遍预期国家托市将支撑收购价格;而在国外华尔街金融风暴仍在延续,世界商品价格均受到巨大影响,系统性风险明显增加,受多方面影响,本月国内外期货价格仍以震荡调整为主。长期看,金融危机将放缓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导致全球对于原油乃至大宗商品需求的降低,不利于商品价格上涨。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拯救华尔街的方案提交国会讨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进行金融改制,尽管最危险最严峻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是未来金融市场动荡远未结束。金融动荡并不简单意味着商品价格下跌,更多意味着商品价格大幅波动。
10月份将召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由于今年以来农资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农民种粮成本提高,提高粮食价格的呼声强烈,并且前段时间中央高层分赴重要农业地区进行了考察调研,为三中全会预热,一旦有相关政策出台都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预计10月份在无明显利好政策出台的前提下,玉米市场仍以弱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