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养”下的环保约束
在高成本之外,生猪养殖还面临环保制约,用王济民的话来说就是面临“不让养”的困境。
据王济民介绍,目前国际上已开始对大规模养猪进行限制,我国台湾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集约化养猪采取了新的税制,欧盟也采取了养殖规模与农田种植规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德国和法国原来是养猪大国,后来因为环保原因而退出养猪大国之列,让位于荷兰,但现在荷兰的相关环保措施也日益严格,欧洲的养猪业正向东欧国家转移。
据悉,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尤其是大城市郊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大规模养殖场也在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国家环保部门在2001年先后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政策。
王济民强调,中国养猪业从城市近郊向远郊和农村,由东部向中部进而西部的转移,这也是由于环保原因。而且,未来相关环保政策还将进一步强化,最近环保部正在试图将过去部里出台的标准办法变成国家条令和国家法律,一旦出台,对养殖业的影响将不容小觑。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透露,未来环保部可能会将养殖企业污染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而由于养殖业免税,养猪业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正在成为一项“厌恶性产业”。
对此,雏鹰农牧董秘吴易得表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顾虑可能是因为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在欠发达地区,养猪业还是受到欢迎,雏鹰农牧在河南三门峡建养猪场就得到当地政府比较大的支持,在河南其他地区的扩张同样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由此,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养猪业发展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就面临落空的困境。对此,民族证券农业行业分析师刘晓峰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厌恶养猪从整体上看对生猪供给是有影响的,为此,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征收地方税和中央政府返税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鉴于此,在近期召开的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扩大会上,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特别向与会的企业代表强调,养猪企业不能只关注养猪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而应该拓宽视野,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全球环境保护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规划。
疫病:猪周期的幕后黑手
此外,近年来疫病的频繁发生也成为影响生猪供给的幕后杀手。
在马闯看来,生猪养殖最敏感最头痛的是疫病。业内有种说法,疫病在2007年引发了养猪行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即散养户的快速退出,在2011年则引发了生产力的调整即供应量的下降。而在这两次调整之后,猪价分别突破其前期的历史高点。
王济民也对记者表示,“不敢养”即重大动物疫病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据其介绍,近年来各类重大疫病在我国时有发生,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特别是2004年的禽流感危机给家禽业养殖户造成了严重损失;而2005年发生在四川的猪链球菌病和2006年蔓延全国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了生猪生产下降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生猪业的健康发展;而去年的疫病则对今年的生猪供给造成了很大影响。“散养户越养病越多、死得越多,所以一般人不敢养,从而被迫退出。”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称,养猪业的难点是病,并预计明年春季的疫病会比较多。据业内人士分析,冬春期间发生疫情的概率比较大,因为疫病与气候的关系比较大,气候异常如变冷等将可能引发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