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PCV)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已知的有PCV-1和PCV-2两个血清型, PCV-1无致病性,而PCV-2确与下列猪病相关:
(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2)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NDC)
(3)猪繁殖障碍综合征(SMEDC)
(4)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
(5)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
(6)仔猪先天性颤震(CT)
(7)猪肉芽肿性回肠炎。
该病毒已在全球各地流行,我国朗洪武(2000、2001)胜波(2001)先后报导了在我国河北、北京、山东、天津、吉林、江苏、上海、河南、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市检测出PCV-2。湖南省何时出现PCV-2,未见正式报导,笔者于2002年在长沙、岳阳发现了PMWS病猪以及在永州市发现了PNDC病猪。
PCV-2为很小的病毒,直径17µm,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大,
现将几个与PCV-2相关的常见疾病介绍如下:
一、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病原】
PMWS的主要病原是PCV-2,但不是唯一的病原,因为该病毒在正常猪体内无数次被检出,并不一定引起猪发病,因为此时毒力尚弱,不出现临床症状。一旦猪在幼龄时其免疫系统被激活,才会使PCV-2增殖速度加快,毒力增强而引发PMWS。
激活幼猪免疫系统的因素有:
(1)仔猪在7日龄以内,在感染PCV-2时,已感染了猪细小病毒(PPV)或者已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我国俗称蓝耳病病毒)。
(2)仔猪在7日龄以内接种了灭活苗,特别是气喘病和PPV灭活苗(因灭活苗内加有佐剂:如油乳剂、蜂胶、铝胶等),均可激活幼猪的免疫系统,如此时又感染了PCV-2,则可引发PMWS。
(3)应激反应可激活猪的免疫系统的某些组分而发生PMWS。主要有:
①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时,不是按窝组群,而是按体重、体况组群,特别是从外地购进的仔猪,经长途运输及大范围混群的断奶仔猪。
②保育舍空气质量下降,通风不良,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粪臭气等有害气体及灰尘含量高。
③气温突变,又无应急措施使保育舍保暖,加之潮湿卫生条件差和营养不足。
【发病机制】
概括地说,就是PCV-2与PRRSV或PPV混合感染幼猪后,或者在幼龄时接种了灭活苗,会激活幼猪的免疫系统,使淋巴细胞开始活跃,再加上断奶后一系列应激反应,使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更加活跃,促使PCV-2进入淋巴细胞的胞浆中大量增殖,特别是在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胞浆以及肝、肺的间质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致使这些淋巴细胞免疫力被破坏,形成肉芽肿炎症和淋巴细胞的缺失,临床上表现为PMWS。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为5-16周龄的猪,特别是6-8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一般为10%-25%,严重的可达5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80%-90%以上;成年猪多隐性感染。人、牛、鼠的血清中虽检出了PCV-2抗体,但未发病。
(2)传染源为带毒猪,特别是母猪。
(3)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还可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
(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气温突变和较寒冷的季节多见。
(5)PCV-2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对酸碱抵抗力极强,在
(6)PMWS一旦在一个猪场发生,可延续12-18个月,致使猪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以进行性消瘦和衰竭、被毛粗乱、皮肤渐苍白,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为主征。
大多数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喘气、咳嗽。食欲下降,爱吃不吃。
部分出现黄疸,皮肤、被毛黄染。体温可升高到
少数腹泻;眼角有分泌物;跗、肘、膝关节肿大。有时可见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病程:极少数可突然死亡。一般从数天到十几天,甚至近一月,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1)体况差,骨骼突出(特别是脊柱和肋骨),皮肤苍白,有的黄染。
(2)约20%-40%皮下组织黄染。
(3)具有特征性的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表面呈淡黄色,切面湿润多汁,边缘外翻,切面呈黄色或苍白色,有的在淋巴小叶的边缘呈褐红色(出血)。
(4)肺稍肿大,臌出,触之硬似橡皮,表面呈斑驳状出血(红、紫、白色相间),间质增宽,尖叶、心叶及膈叶前沿发生“肉变”。
(5)脾大小大多正常,少数可肿大,其背面、腹面可见到油菜籽大小的突起,其顶端有出血点,似蚊子叮咬状,可融合成片,脾边缘可出现梗塞。
中国保健养猪网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6)肾肿大,颜色变淡,个别的有出血点。肝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7)心冠脂肪明显减退或消失,心内膜大多有出血斑和点。有的胸、腹腔、心包腔积液。
(8)胃可出现非出血性溃疡;盲肠、结肠充血;有腹泻的回肠变薄。
【组织学检查】特征是淋巴器官发生肉芽肿和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缺失。
【防制措施】目前尚无疫苗(世界各国正在研制中)和有效药物治疗。只有采取综合措施防制本病,首先针对发病的诱因。
(1)公母种猪初次配种配种前30天和23天,接种PPV灭活苗2ml,母猪以后每次产后第8天再接种2ml,公猪则每年4月和10月各接种2ml。
(2)母猪在每次配种前8天,接种PRRS弱毒苗二倍量;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二倍量一次。
现市场上有PRRS-PPV-PR(伪狂矿犬病)三联灭活苗,后备母猪在配种前2-3周肌注2ml/头;经产母猪在每次产后第8天肌注2ml。仔猪18-21日龄,肌注1ml/头,断奶后二免,每头2ml。
(3)感染物质的主动免疫:只能在已存有本病的猪场实施。可用病仔猪的粪便或产下的死胎喂母猪(尤其是喂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3-4天拌饲料内喂服一次,到怀孕80天左右再喂一次,种猪可产生抗体通过初乳传给仔猪。
(4)人工被动免疫:只能在已发生本病的猪场实施。用本场欲淘汰的健康种猪或本场欲出栏的健康肥猪,按无菌操作自制血清,贮备保存到仔猪断奶第3-5天,每头腹腔注射3ml。
(5)母猪日粮中添加牲命1号培育健壮仔猪,使断奶仔猪体重达
(6)仔猪断奶后,日粮中添加护仔康1号过好断奶关,按窝组群,不混群。保育舍防饲养密度过大,要求每平米面积只喂2.5头~3头。
(6)猪舍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流动,使氨气<10ppm、二氧化碳<0.1%。
(7)断奶仔猪寒冷季节进入保育舍,头7天应保持
(8)实施全进全出制,两批之间空栏7天,用于清扫和消毒。
(9)保育期间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泰乐菌素100ppm,防菌性感染。
(10)仔猪在7日龄内,不接种任何灭活苗。
二、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PDNS主发8-18周龄的猪,发病率为0.5%-7%,中国农业大学王忠田等(2002)调查广东某猪场,该病主发于12-16周龄,发病率为20%,病死率为1%;笔者在永州市某猪场调查发病率为10.2%,病死率高达20%;英国2002年爆发本病,发病率为14%,病死率高达30%。
【临床症状】
首先在猪体的后躯、腹部、后肢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丘疹样隆起,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斑块或条带状。以后蔓延到胸肋和耳,随病性发展,斑块颜色加深,变成黑色痂皮覆盖其上,以后表层痂皮脱落,留下鱼鳞状痂皮。症状轻的,体温可正常,无异常行为,可自动康复;重者体温升高到
【病理变化】
(1)皮肤变化同生前症状。
(2)肾肿大,表面有灰色白色斑点和众多小点出血覆盖,致肾外表呈斑驳状。
(3)淋巴结水肿,尤以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切面外翻、湿润、呈土黄色,有的有出血现象。
(4)胸腔、心包腔积液。心脏肥大而柔软,心冠脂肪消失,其包膜似胶冻样。
(5)大小肠黏膜血,偶可见胃有溃疡。
【组织学检查】
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坏死性脉管炎和纤维蛋白坏死性肾炎(这种病变型过敏反应的特征,属免疫介导性障碍,由免疫复合物在脉管和肾小球微血管的管壁上沉着引起)。
三 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
(1)怀孕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增多,主发于初胎母猪和新引进的母猪中。流产后,常留下返情和子宫内膜炎后遗症。
在死胎及初生仔猪中最常见的病理损害是非化脓性-坏死性或纤维素性心肌炎,并含有PCV-2抗原。实验证明:心脏是猪胚PCV-2增殖的主要场所。
(2)PCV-2不仅能水平传播,还可垂直传播(胎盘感染)。并且无论是否同时存在其它可引起繁殖障碍的病原体,都可引发母猪繁殖障碍。
四、PCV-2相关性呼吸道疾病
(1)大多数PMWS病例都有肺炎症状。被认为是猪肺炎支原体(MH)、流感病毒(SIV)、蓝耳病病毒(PRRSV)、多杀性巴氏杆菌(PM)以及其它病毒和细菌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FS:PAGE]PRDC)。
(2)在一份猪的病料中查出:PRRSV、MH、SIV和PCV-2都存在的病料中,其比例分别是42%、22%、1%和22%,这种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构成了PRDC,使症状加剧,出现严重的细支气管肺炎和纤维素性肺炎。
(3)美国发生的PRRSV、PCV-2、MH共同感染引起慢性呼吸道综合征的育肥猪场病死率达10%-20%。
(4)在急性SIV感染的PCV-2,病死率可达10%。
(5)虽目前尚不知在PRDC中,PCV-2是主要病原体还是协同病原体,但独特的肺炎损害伴随PCV-2抗原的检出,可以认为PCV-2在PRDC中起重要作用。
(6)世界各国认为PRRSV可诱发PCV-2增殖。
以上大部分摘自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资料(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