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保健养猪网 您可以 登录 本站浏览更多内容
绿叶公司规模猪场VIP活动专区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技术

2007-04-25 16:58:34来源:山东畜牧兽医网作者:浏览:次 分享:
1.流行病学
流行季节:猪附红细胞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秋季多发,每年的8、9月份发病达到高峰期,这与吸血昆虫的叮咬有关。
传播媒介:蚊虫、厩蝇、体表寄生虫等吸血昆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为治疗和免疫而进行的经常注射是导致病原传播和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断尾钳、打号钳、阉割手术器械也可传播此病。猪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污染的血水等也可传染本病。公猪通过精液可传染给母猪,母猪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乳猪发病并死亡。
发病特点:目前在流行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极高,但多为隐性感染,在不利饲养条件(猪只互相殴斗,过度拥挤,圈舍环境差,营养不良等)或感染其它疾病时导致发病,表现出临床症状。对断奶仔猪而言,互相殴斗、过度拥挤、圈舍差、营养不良均可诱发急性临床型附红细胞体病,相互斗殴是引起架子猪感染的重要因素。常与猪弓形体病、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猪瘟等病并发。

2.临床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通常在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体上表现出临床症状。断奶仔猪,特别是被阉割后几周的仔猪尤其容易被感染;应激、分娩以及其他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都可以导致本病在猪群中暴发。任何年龄的猪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后均会受到影响。
急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苍白、高热(达42℃),有时有黄疸,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典型的黄疸性贫血现已少见)。厌食、反应迟钝、消化不良,耳廓可能会出现大理石样的纹理或变为暗红色,肢端的毛细血管中会出现凝血和形成血栓。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有的病例有时可见整个耳廓、尾以及四肢的末端明显地发绀,感染持续时间较长部分耳廓可能会发生坏死。有时经治疗几天后会治愈,但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所以,再次感染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急性阶段后存活的猪生长缓慢。
慢性附红细胞体病会引起猪的消瘦、苍白,有时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皮肤变态反应。病斑型皮肤变态反应有大量的瘀斑,注意与猪霍乱引起的病斑进行区别。
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母猪常在进入产房后或分娩后3―4天出现临床症状。急性表现为厌食,发热(42℃),乳房或外阴的水肿(持续1―3天),母猪产奶量下降。有时母猪的附红细胞体病可持续到整个产期,以致难以在临床上分清是附红细胞体病,还是母猪产后感染产科疾病。若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时,以及存在诸如疥螨、不良的畜舍环境、营养不良等应激因素时均会加重附红细胞体病。
母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可能出现繁殖障碍。表现为受胎率低、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则、流产或早产、产弱仔、断奶至发情的时间间隔延长。由附红细胞体病引起的死亡率低于1%。

3.诊断和鉴别诊断
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可从临床症状、直接查找病原等方面进行诊断:可用来作为诊断的最重要的临床症状是:贫血,发热高达40℃或更高。耳廓边缘变色,皮肤变态反应。断奶仔猪(特别是去势后的断奶仔猪)和架子猪最可能被感染,母猪经常只表现为亚临床疾病。
直接查找病原(显微检查):在急性发热期间进行病原的显微检查效果最好。在制备血涂片前先将血液加温至38℃,然后取适量血滴于载玻片的一端,用另一载玻片或盖玻片匀速地推动血液至载玻片的另一端,血涂片越薄、越均匀,越利于对病原的观察。待玻片稍干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在红细胞的表面有卵圆形至圆形的环形附红细胞单体,或完全将红细胞包围的链状附红细胞体。

4.治疗
(1)土霉素:可按每kg体重20-30mg拌于饲料中,让猪自由采食,连用5~7天。
(2)阿散酸:每kg饲料添加阿散酸90g,让猪自由采食,连用一周。

5.预防
(1)定期驱杀内、外寄生虫
(2)易被血液污染的器械(如:注射器、剪齿器、手术刀、打记号器、断尾器械等)应严格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断奶应激因素。
目前还没有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如一个猪群不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那么应从无附红细胞体的猪群引进猪。如果产房中10头仔猪的血清学试验或PCR结果为阴性,或把10分血样输给脾脏切除的生长猪而不发病,那么即可认为猪群不存在感染。引进没被感染的仔猪可减少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本站转载的内容禁止转载或者设计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情况后进行删除!
投稿】【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图片新闻
猪保健品在线购买
文章排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养猪资料下载
养猪视频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