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以孕猪流产、种公猪睾丸炎为特征。在家畜中,除猪对本病易感外,牛和羊也易发病。人类与病畜或带菌动物及流产物接触,食用未经消毒的病畜肉、乳及乳制品,均可招致感染而发生波浪热。因此,本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病原特性】
为布氏杆菌中的猪布氏杆菌。已知猪布氏杆菌主要由4个生物型,但个型在形成上并无太大差异。它们都是细小的球杆菌或短杆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格兰氏染色呈阴性(图2-10-1)。该菌具有极强的侵袭力和扩散力,不仅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还可以通过正常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所以,牧医工作者在处理患布氏杆菌病公母猪时,应加强防护。
布氏杆菌的抵抗力比较强,在土壤、水内和皮毛上能生存较长时间,例如在布片上室温可存活5天;在干燥的土壤中可生存37天;在冷暗处及胎儿体内能保存6个月。但本菌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不强,如3%漂白粉、10%生石灰乳、2%烧碱液、1%来苏儿等都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一般分羊型、牛型、猪型布氏杆菌,猪对猪型布氏杆菌最易感染,对羊型也可感染,对牛型一般不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氏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不定期地随病猪的乳汁、精液、脓汁,特别是从病母猪的阴道分泌物、流产胎儿和羊水中排除体外;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猪舍和用具等则是扩大在传染的主要媒介。可通过消化道、生殖道及正常或破损的皮肤与黏膜感染,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也可经配种、损伤的皮肤和吸血昆虫的叮咬而感染。
本菌对未达到性成熟的猪不敏感,只对性成熟后的公、母猪敏感,特别是怀孕母猪最敏感,尤其是头胎怀孕母猪更易感染。
据报道,母猪感染后4~6个月,75%可以恢复,不再有活菌存在;公猪的恢复率在50%以下;乳猪感染时,到成猪仅2.5%带菌。这说明大部分感染猪可以自行恢复,仅少数猪成为永久性的传染源。
应强调指出:猪型布氏杆菌对人有感染性。因此,人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猪,最易造成传染。其肉和内脏均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加工不当食用后可使人感染。
【临床症状】
(1)怀孕母猪流产可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有的在妊娠的2~3周即流产;有的则接近妊娠期满而早产;但流产最多发生在妊娠的4~12周。病猪流产前的主要征兆是精神沉郁,发热,食欲明显减少,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从阴道常流出黏性红色分泌物。早期流产时,因母猪多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故常不易被人发现。后期流产的胎衣不下的情况很少,偶见因胎儿不下而引起子宫炎或子宫内膜炎,以致下次配种不孕。如果配种后已怀孕,则第二次可正常产仔,极少见重复流产。流产后一般经过8~16天方可自愈,但排毒时间较长,需经30天以上才能停止。
(2)种公猪表现为睾丸炎,可单侧(图2-10-2)亦可双侧(图2-10-3)发病,发病睾丸肿大、疼痛,有时可波及附睾及尿道。病情严重时,有病的睾丸极度肿大,状如肿瘤,而无病侧的睾丸则萎缩,并依附于肿大的睾丸上(图2-10-4);随着病情的延长,愈后可出现睾丸萎缩,甚至阳痿,失去种用价值。
(3)不论公、母猪在本病过程中还会出现一后肢或双后肢跛行,关节肿大,甚至瘫痪。出现跛行约占发病数的41%,瘫痪的很少见。
【病理特征】
猪布氏杆菌的病理变化除各器官出现或多或少的布氏杆菌结节外,母猪主要的病变见于流产后的子宫、胎膜和胎儿;公猪的主要病变发生于睾丸。
1、流产母猪的病变子宫的主要病变时绒毛叶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有化脓杆菌的脓肿呈粟粒状,帽针头大,呈灰黄色,位于粘膜深部,并向表面隆突,称此为子宫粟粒性布氏杆菌病。胎膜由于水肿而增厚,表面覆盖有纤维蛋白和脓汁。胎儿通常因感染而死亡,多呈败血症变化,主要病变为:浆膜于粘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组织发生炎性水肿;脾脏明显肿大,出血,呈现出败血性脾炎变化(图2-10-5);淋巴结肿大;肝脏出现小坏死灶;脐带也常呈现炎性水肿变化。
2、公猪的病变常见的病变是睾丸受侵,据统计有34%~95%的患病公猪有睾丸病变。病初,睾丸肿大,出现化脓性或坏死性炎;后期病灶可发生钙化,睾丸继发萎缩,使生殖能力消失。切开睾丸,肿大的睾丸多呈灰白色,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在增生组织中常见出血及坏死灶;而萎缩的睾丸多发生出血和坏死,睾丸的实质明显减少(图2-10-6)。除睾丸外,附睾、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等均可发生相同性质的炎症。
此外,一些病猪还经常出现化脓性关节炎、滑腱炎及腱鞘炎,从而导致猪出现运动障碍。
[FS:PAGE]
【诊断要点】
虽然本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发生流产的情况、胎儿及胎衣的病理变化、胎衣不易滞留以及不育等均有助于诊断,但又因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同时隐性感染动物较多,故诊断本病时应以实验室检查为依据,结合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比那华进行综合诊断。
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而最简单使用的方法是布氏杆菌病琥红平板凝集反应。采取被检猪血液,待凝固后,分离血清作为被检材料。准备0.2毫升吸管和洁净的玻璃板以及琥红平板凝集反应抗原:先用蜡笔在波板上画成4平方厘米的方格,每一方格中放置1份0.03毫升的被检血清,摇动抗原瓶使用抗原均匀悬浮,用0.2毫升吸管吸取抗原,在每一方格的血清样品旁加入0.03毫升抗原,用牙签搅拌血清和抗原,使其均匀混合,于4分钟内判定结果,出现凝集现象者为阳性放映,否则判为阴性。
此外,用于猪群的布氏杆菌病检疫的方法,常用的好有血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和变态反应等。
【鉴别诊断】
猪布氏杆菌病的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这须与发生相同症状的一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可引起流产的弯曲菌病、胎毛滴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和弓形虫病等。鉴别的主要关键是病原体的检出和特异型抗体的检测。
【治疗方法】
良种公、母猪必须保留的,必须在严格隔离下进行,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严防感染。
(1)20%盐酸土霉素10ml,分两点深部肌内注射,隔天1次,连注3次。
(2)复方新诺明20ml,一次肌内注射,每天一次,连注3~4次。
以上两药同时使用,不要混合注射。
(3)本病是一种慢性感染,以引起流产和睾丸炎为特点,一旦出现症状就失去治疗价值。又因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化学药物的治疗作用不明显。因此,对病猪一般不进行治疗,而是淘汰和屠宰。
【预防措施】
1、对本病应着重于预防,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常规预防在未感染猪群中,控制本病传入的最好方法是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执行检疫,即将引起的猪只隔离饲养两个月,同时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查,两次检查全为阴性者,才能与原有的猪群接触,进行正常条件下的饲养。即便是清净的猪群,每年还应定期检疫(一般情况下是一年一次),一旦发现病猪或疑似猪,应立刻坚决予以淘汰。
另外,每年应用猪布氏杆菌2号弱毒活苗(简称S2苗)进行免疫接种。在此应该强调指出,弱毒活苗,对人仍有一定的毒力,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好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
2、紧急预防当猪群中发现流产时,除及时隔离病猪,深埋胎儿、胎儿和阴道分泌物,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常用3%~5%来苏儿消毒)外,还须尽快做出诊断。如确诊为本病,应立即用凝集反应方法对猪群进行检疫,检出的阳性猪一律淘汰;凝集反应阴性猪须用S2苗进行进行预防接种,饮服两次,间隔30~45天,每次剂量为200亿活菌。同时在饲料中添加1%促免1号饲喂15天,增强免疫效果。若猪群头数不多,而发病率或感染患病很高时,最好全部淘汰,重新建立猪群。这种做法从长远利益来考虑还是比较经济的。
在疫区消灭的基本原则: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康猪群和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另外,中公猪在配种前也进行检疫,以防隐性感染种猪对猪群的持续行传染。
中国保健养猪网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