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杂交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启示下,畜牧业者开始从一般的杂交利用转向配套杂交的研究。首先在鸡的配套杂交方面取得成功,继后又进行了猪配套系的研究。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进行猪近交系的培育,但由于近交衰退的严重影响,这些近交系并不成功,因此在生产上没有发挥作用。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品种间杂交逐渐探索出培育猪配套系的路子。我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后,陆续培育出几个猪的配套系,由于猪的配套系育种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本文就猪配套系育种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探讨。
1 配套系育种的概念
配套系育种是以品种资源为基础,以培育专门化品系为前提,以配合力测定为手段,通过配合力测定对培育的专门化品系进行定位,按性状特点确定父本父系、父本母系、母本父系、母本母系,使每个品系均具有特定的用途,利用品系繁育技术生产祖代种猪。由于配套系培育是既对专门化品系的系内选择,又进行系间配合力测定选择,因此使得配套猪群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配套系之间的杂交,最终可生产出杂种优势极为明显、性状表现整齐一致的杂优猪。
2 配套系育种在杂交繁育体系中的地位
完整的杂交繁育体系应包括种场、制种场和商品生产场三大部分。种场属于育种部分,由品种资源场、育种场和原种场组成:品种资源场是品种资源丰富的基因库,主要任务是收集和保存品种资源,为育种场提供培育新品种、新品系的遗传素材;育种场是利用资源场提供的育种素材,采用系祖建系法、近交建系法或群体继代选育法等建立的各具特点的品系,通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特殊配合力强的最佳组合,培育成专门化品系,供原种场使用;原种场是利用育种场提供的专门化配套品系,进行扩群繁殖,饲养曾祖代公母猪(AA、BB、CC、DD),并为祖代猪场提供单性别的种猪(A♂、B♀、C♂、D♀)。第 二部分是制种部分,由祖代场和父母代场组成:祖代场为一级制种场,利用原种场提供的单性别A♂、B♀、C♂、D♀祖代种猪,进行单向单杂交,生产父本(AB)和母本(CD),为父母代场提供父母代种猪;父母代场为二级制种场,利用祖代场提供的父本(AB)和母本(CD)进行单向双杂交,为商品场提供杂优猪(ABCD)。第三部分是商品生产部分,专门饲养由父母代场提供的杂优猪,进行肥育供作商品利用。在杂交繁育体系中,配套系育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第一部分,品种资源的收集、纯繁是基础,专门化品系的培育和配合力测定是关键,其技术一直作为商品秘密,至于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仅是扩群繁殖和利用的过程,不可能在此过程中创造新品系。杂交繁育体系是培育配套系的前提,没有杂交体系就不可能培育猪的配套系。
3 猪配套系育种的特点
猪配套系育种与植物及家禽的配套系育种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第一,猪的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每个品种都有独特的遗传特性,有的适合做父系,有的适合做母系,由于其基因型频率差异较大,因此杂交后产生的杂交优势也显著,这些现成的资 源是培育专门化品系的良好素材,是配套系育种的物质基础;第 二,中国猪种和外国猪种在很多方 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如国外某些猪种生长快、瘦肉率高、皮薄,但繁殖率低、肉质较差等,而中国猪种繁殖率高、肉质好,但皮厚、瘦肉率低、生长慢等,所以它们杂交后杂交优势利用的空间很大;第三,由于猪的饲养成本较高,建立大的活体资源群需要较多的投入,所以从经济上考虑,建立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杂交更切实可行;第四,猪对近交反应敏感,为了避免近交衰退的不良影响,建系时必须组建较大的基础群;第五,随着先进的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如基因标定、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和杂种优势预测等,会极大地推动猪的配套系育种进程。
4 配套 系育种的优越性
猪的配套系育种与培育新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⑴各品系是突出选择少数性状,因而选择效果好,遗传进展大,时间短,制种成本低;⑵系内纯度高、群体整齐,便于流水线作业、全进全出等组织管理制度的实施;⑶杂交公猪身体强壮,精液品质好;⑷杂交母猪繁殖性能更高,肢蹄更结实;⑸充分利用各品系优点,商品猪在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等方面杂种优势率显著高于品种间杂交,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⑹商品猪一致性好,产品规格化程度高。
5 配套系育种目标的确定
配套系育种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高效率生产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畜产品,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市场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应根据市场对商品猪的要求确定选育目标,在繁殖性能方面要考虑父母代的特性,专门化品系要根据其在配套系中所处的位置及任务制订不同的目标,还要考虑杂交配合的情况。
培育我国猪配套系,必须考虑我国饮食文化对猪肉品质的特殊要求,并应充分利用我国猪种高繁殖力这一特性,所以我国应该培育具有以下特征的配套系猪:⑴具有高繁殖力及哺育能力;⑵生长性能及饲料转化能力高;⑶商品猪瘦肉率高、肉质好,背膘薄而均匀、腹脂少;⑷体质好、生活力强,抗病及抗应激能力强。
6 专门化品系的选育
品系繁育是猪育种工作普通采用的技术。品系是品种的结构单位,品系繁育的目的是既保持品种内部特征的同质性,又能有计划地发展有益经济性状的异质性,促进品种质量的提高和发展。猪的育种实践证明,同时选育的性状越多,各性状的遗传进展越缓慢。如果把猪的经济性状分品系选择,使某一品系具备特定的突出性状,而其他性状保持一般水平,则是有效可行的。由于所选性状单一,选择进展较快,性状易于纯合固定,不仅品系育成速度快,而且配合力测定准确、杂种优势明显。
在猪配套系育种中,专门化品系的选育是技术核心,可以通过品种分化或品种内不同品系的综合来培育纯种系,也可以用不同品种在杂交的基础上建立杂交系。专门化品系可分为父系和母系,父系主要选择遗传力高的性状,如胴体和肉质性状;母系则选择遗传力低的性状,如繁殖性状。专门化品系的具体繁育方法有系祖繁育法和群体继代选育法等。系祖繁育法是以一个特定的优秀个体为中心,逐代选出继承者,把个体的优良性状扩大到群体,使群体系祖化。群体继代选育法是以数头公猪和一定数量的母猪组成基础群,由群体到群体继代选育,集中各祖先的优良性状,获得多个性状突出的群体,这更适合于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培育专门化品系,采用的具体杂交形式可以是单杂交、三元杂交、级进杂交等。在进行群体继代选育时,应注意:⑴培育目标要明确,培育父本品系要集中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肉质优良的个体组群;培养母本品系要突出繁殖性状和体质的结实性;⑵品系的定位,应在育种工作开始或选择进展到一定阶段,通过配合力测定确定其在配套系中的位置;⑶选择的性状不宜太多,要突出重点性状选择;⑷公母猪之间最好没有亲缘关系,控制近交系数增量(ΔF)。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建系也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建系,还可以借助于生物技术的方法建立,在育种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梅书棋等(2002)以现有中国瘦肉型猪I系和II系为素材重新组群,采用不完全群体继代选育法经过4个世代选育,育成了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SII系),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专门化品系的选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要把各个专门化品系的选育放在一个体系内同时进行,而不能一个系一个系地单独选育。在选育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配合力测定,以便修正选育措施。随着各品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相应的杂交效果也随之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良的家系逐渐被淘汰,优秀的家系则逐渐壮大提高。实践证明,这是选育配套系切实可行的方案。
7 现代生物技术在猪配套系育种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猪的配套系育种,必将使猪的配套系育种发生飞跃。遗传基因标记工作已在猪的育种工作中得到部分应用,在肉质、繁殖、生长等方面的主基因在陆续地被开发和应用,英国PIC猪育种公司已经采用30多个分子标记进行猪的选育改良。采用遗传标记选择具有准确率高、世代间隔短、可进行超早期选择等优势,随着遗传标记的不断增加,对许多重要经济性状的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强。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可以预见,分子育种技术将是未来畜禽育种的重要手段。把常规生产性能测定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育种结合应用于猪配套系育种,会极大地提高猪配套系育种的质量和效率。
8 育成配套系的改进和提高
猪的配套系选育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在育成的父系或母系中若尚存在某些缺点时,除了通过品系内选育加以克服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家系加以改进,也可以培育另一个专门化品系,如以外来品种猪为基础的配套系,其肉质和繁殖性能不理想,则可以在这个配套系中引入中国猪的某些家系,再培育一个专门化品系,以提高肉质和繁殖力。若市场对猪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时,就可以根据这些要求结合原来配套系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猪只组建一个新的专门化品系,这样做可以快速达到目的。
9 总结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引入迪卡配套系种猪,这对推动我国配套系育种以及工厂化养猪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后来相继又引入了PIC配套系、斯格配套系、达兰配套系等。近年来,我国相继育成了自己的配套系种猪,如光明配套系、深农配套系、华特配套系、中育配套系、冀合白猪配套系和罗牛山瘦肉猪配套系等。我国猪种资源丰富、特点多样,这是开展配套系育种的良好素材;养猪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发展配套系育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猪的配套系育种会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在培育专门化品系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配合力测定,选留优秀家系,淘汰不良家系;基因标记和杂种优势预测技术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推动猪配套系育种的进程。依据我国实际情况,采用“土、洋”结合的配套系模式,综合我国猪种与外国优良猪种的优点,培育能产生高质量商品猪的丰富多彩的配套系种猪是完全可以实现的。[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