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是饲养增重较快的动物,适宜在气候温和、空气新鲜、安静、干燥,且有适当活动空间的洁净环境中生长发育和产仔繁殖。因此,养猪场环境控制包括猪舍和猪场环境控制。这里我们主要是讲猪舍的环境控制。猪舍环境控制包括猪舍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有害气体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程度,以及猪群饲养密度、饲料、饮水等的控制。实践证明:任何单一措施都不能完全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但在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中,采用综合的控制方法进行治理,就能达到控制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1.温度
当气温高时,猪采食量降低,生长减缓,高温对猪的繁殖力影响也较大。当气温低时,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猪群的冷应激,并使得猪群易患各种疾病。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导致下痢等疾病的发生。
最好在每栋猪舍悬挂1-2个温度计,经常观察气温变化,防止昼夜温差过大造成对猪群的影响。视情况保温,仔猪以群居平侧卧但不打堆为宜。
2.湿度
猪舍适宜的湿度为55%-70%。高湿和低湿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都有不良影响。在高温高湿情况下,猪因体散热困难,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显著减少,甚至中暑死亡。而在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增加,猪感觉寒冷,相应猪的增重、生长发育减慢。此外,空气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性微生物繁殖,使猪抵抗力降低,易患湿疹等皮肤病;如果过低,也会导致猪体皮肤干燥、干裂,从而降低其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为了防止猪舍潮湿,一般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来排除潮气,如天气阴冷,则可在猪舍走道或地面撒石灰等来吸收潮气。
3. 有害气体
猪舍中有害气体含量的增高,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都有不良影响,当猪舍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很高时,可能引起猪中毒或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通风是解决保育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增加新鲜空气含量的有效措施。适时的通风换气,以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和有害气体,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关键是要处理好与保温的关系,合理使用风机,灵活操作。
4.消毒
良好的消毒机制和正确的消毒方法是养猪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一大要素,同时注意好以下问题:
4.1 猪场内实行封闭式生产, 杜绝外部病原带入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猪场,严禁任何非本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并定期进行灭鼠虫工作,防止外部病原带入。
4.2 彻底消毒或控制内在病原微生物
4.2.1 消毒前应彻底清扫清洗环境及圈舍等消毒对象
猪只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即使临床健康的猪只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中也有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而且粪便中的有机物可影响消毒效果,消毒前经过彻底清扫,可以大量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提高消毒的效果。
4.2.2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选择消毒药时要符合广谱、高效、稳定性好的特点,有针对性消毒时,要考虑病原和敏感性。在带猪消毒时,必须选择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毒性低的药物。
4.2.3 适宜的浓度,足够的溶液量
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的效果,徒劳无功。浓度过大,不但造成药物的浪费,而且毒性增强。消毒药液必须使消毒对象达到完全湿润,否则消毒药粒子就不能与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发挥作用。
4.2.4 注意消毒频率,保证充足的时间且雾化好
一般情况下, 畜舍一周消毒一次,在疫病流行期间或存在疫病流行威胁时, 应增加消毒次数,达到每周2~3 次或隔日1 次。喷药时,雾化好,保证雾滴小到气雾剂的水平, 使雾滴在消毒环境中的空气中悬浮时间较长。既节省了药物,又降低了粉尘, 环境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增强消毒效果。
5.小结
目前,疫病仍然是养猪业的最大困扰。呼吸道疾病尤为突出,且多表现为病毒和细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感染。通过环境控制可使猪只生存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消灭或控制, 使之处于安全状态,纵然不能完全消灭猪场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但可使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因此科学养猪要注重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使猪健康成长,使养猪业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