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寒窗苦读后回家养猪,大学生林超接手父亲的小型养猪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他的目标是用3到5年的时间,把猪场规模扩大到100亩,年出栏生猪达10万头。 “看来儿子的书没有白读”
林超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从小就常帮父亲养猪的林超,当年考大学时选择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凤县老家,接管了父亲的小型养猪场。凭借着自己大学里学到的科学知识,在父亲以前的猪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选配优良猪源、科学配置饲料、统筹管理员工……林超的父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看来儿子的书没有白读,我们的喂猪方法是该淘汰了”。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林超通过借贷等方式筹200多万元成立养殖公司。对镇上一所废弃的木材加工厂进行改造,修建猪舍,将原来养殖面积不到500平方米、年出栏商品猪不足700头的小型养猪场,扩大到养殖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20000头,年利润达300多万元的规模化养猪场。林超说:“我是想学以致用服务家乡,而且凤县正大力发展养殖业,政府也对养殖户给予帮扶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 欲带领乡亲们科学养猪
乡亲们小农经济的饲养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很难带来规模效应。林超想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乡亲们走科学养猪的路子。他说:“我先带头示范,见了效益后,就会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让农户负责商品猪的生产育肥,公司负责猪舍建筑设计及猪崽、饲料、药品等前期免费供应和生猪育成的全程技术防疫,育成后的生猪由公司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并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疾病防治、种猪调配等系列服务。”
林超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把猪场规模扩大到100亩,年出栏生猪达10万头,而且所有的种猪、仔猪进食、喝水、分娩等都由电脑来监控,实现自动化管理,让猪“数字化生存”。“用猪粪做肥料,建大棚、种蔬菜,让自己的猪场成为集种、养、加工为一体的大型无公害环保龙头养殖企业。”林超说,这样才能体现“大学生养猪”和“农民养猪”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