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除了这个国营定点屠宰厂外,还有三个设在乡镇的屠宰点,但三个屠宰点“有时候好几天还杀不了一头猪呢”!
“如果我们不压缩利润,就没有人来我们这儿批发肉。”一位职工颇为纠结地说。
河南焦作沁阳市屠宰厂虽然和荥阳屠宰厂一样保持着“定点”的“垄断地位”,但是屠宰量已从2006年6万头的年屠宰量,下滑到2010年2.5万头的屠 宰量。而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目前沁阳市屠宰厂每年的营业额在100万元左右,每年都要亏损10多万元。这一财务状况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还将恶化。
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地,河南济源市境内有包括双汇、雨润、众品等7家外阜肉品销售,让当地屠宰业效益日渐萎缩。
与各地有着“定点屠宰”这个垄断招牌相映衬的是,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却是在各地跑马圈地,频频在各地投资建厂加大屠宰量,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双汇集团在过去的多年间,每年营业额以逾百亿元的速度递增。在“健美猪”事件被曝光后,更是加快了自建猪场的建设步伐,双汇集团养殖事业部经理郭凯称,未来双汇在全国每一个屠宰厂周边都要建设一个养殖规模50万~100万头的养猪场,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
从屠宰能力和实际屠宰量来看,未来国营定点屠宰企业的前景愈加黯淡。
以河南沁阳市屠宰厂为例,在2008年建设时的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天屠宰1200头,但事实上每天仅能屠宰100多头。年屠宰量只占到沁阳生猪出栏量的十分之一。整个屠宰厂担负着180名员工。“包袱很重”,沁阳屠宰厂上级主管部门、沁阳市商业公司总经理郭景军说。
与国营屠宰厂相比,市场化的民营肉制品加工企业没有体制包袱,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更高,能够从产业链上赚取更高的利润。尤其是在瘦肉精事件爆发以来,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选择“大牌”猪肉。
对于国营定点屠宰厂来说,“找猪难”已经是制约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今年猪肉价高企、生猪争夺激烈格局下,国营屠宰厂更难是外来大型肉制品企业的敌手,很有可能造成“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劣币”冲动仍在
“猪市健康时能赚到钱,心里是喜欢的,但是疫情过来的时候是无情的,斩尽杀绝”。有着20年养猪经验的万国栓对当前猪肉价格的波动颇为感慨,他目前的猪 圈里有100多头猪,每头猪至少能够保证300至500元的利润,让他颇感欣慰。在他的期望里,养猪能够“每头赚一二百元就不错了”。
正是因为养猪有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许多养猪户慢慢退出了这一行。在曾经的养猪大市商丘,很多人开始转为贩猪。虽然今年行情看好,但万国栓表示,“养殖户不会增加几户,只是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存栏量。”
在过去的20年间,万国栓每头猪100元赚过,50元的也赚过,在1995年,他还赔过5万元。那一年在一个猪圈接一个猪圈大肆爆发,万国栓将得病的猪全卖了,只留下一头母猪以图东山再起。
将病猪低价卖出、流向市场符合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这样做可以少赔点。同样,在养猪业也存在“劣币逐良币”现象。当别人都把猪注水再以市场价格销售时,你不这样做就意味着“贩傻”,意味着少卖钱。
虽然瘦肉精事件爆发以来,让这个行业监管变得前所未有的严厉,但是在利益驱使下,监管不力的地方,仍有抬头迹象。
郑州市商务局畜禽屠宰管理处曾向媒体透露,在今年3月份,新乡一家肉制品企业被查出销往郑州的肉品中注水。5月份的一天,郑州下属的荥阳市广武镇一家名 为广武肉食加工厂内,两名工人被发现在给生猪注水,此事使得荥阳市屠宰业执法大队正负两名队长丢职,并双双被公安机关追究责任。
河南卫辉市东的外调市场号称豫北地区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日交易量最高达到3000头。6月30日,该交易市场一位姓吴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要往外走400多头猪,价格在9.5或者9.6元/斤。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格局。
他告诉记者,在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仍有人希望通过他们收购加精的猪,开出的价格要高于普通生猪。就在上个月,有人找到他,要求其帮助收购300头加精猪,开出的价码是每斤加价3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