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开发银行7月28日发布《亚洲经济监控报告》称,通胀问题是威胁亚洲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关键因素。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中国经济7月13日交出的“十二五”首份半年报也警示了这一风险,上半年GDP和CPI“9.6%+5.4%”的双高组合,使得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忧虑缓解,但是对通胀的担忧未减。主流学界的一种观点是,本轮通胀为成本推动和前期刺激性计划超额货币投放的副作用共同导致通胀性质的复杂化,使得通胀已经变成了一个长期压力。
多重因素交叉影响推升物价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刷新了6月的纪录,创37个月新高。花旗中国修正了对全年通胀率的预测值,由5%上调至5.4%,高于政策目标4%-5%的范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看来,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
从国际粮食价格来看,2011年6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234点,比5月份上涨1%,比2010年6月高出39%。今年以来,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保持在231点以上,保持高位运行。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国际因素是美国启动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月13日表示“QE3是美联储必须保留的选项之一”之后,近日美国国会两党的债务上限谈判再次引发市场对美元泛滥的担忧。美元弱势趋势延续,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将居高不下,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将面临持续的更为严峻的通胀风险。对于已被通胀利剑刺痛的新兴经济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假如QE3启动,将为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中国控物价任务会更艰巨。”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对记者表示。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引起了不少经济学家的关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于判断未来中国经济驱动力至关重要。目前的数据确认了中国至少触及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在法国巴黎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师陈兴动看来,劳动成本上涨与土地、资源、能源价格的上涨相互交叉影响,将通过“工资-物价螺旋”机制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
政府主导型经济加剧通胀
如果说短期通胀压力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来缓解,目前市场更多的担忧在于,中国通胀面临长期化的风险。
刘元春认为,其根源在于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他指出,中国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依赖症”和“投资饥渴症”。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高增长和高投资容易导致经济体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另外,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经济体注入大量流动性,更加剧了通胀压力。
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投资到新建住宅和基础设施的总投资额达3.25亿元。这次刺激计划中的许多在建项目,今天仍需投入大量的后续资金,2011年1月-5月,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22760亿元,同比增长16.5%。此外,2011年新一轮大规模政府投资扩张计划并未停息,如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铁道部确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6000亿元;“十二五”规划确定未来5年投资十几万亿元来发展7个战略新兴产业;2011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的规划了10年“4万亿”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有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基建投资的冲动,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地方政府融资居高不下。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就是通胀型经济,货币政策能短期修正和缓和,但是过一段时间还是会有新的通胀形成。他说,当政府建了大量不符合经济效益的东西时,债务不能靠建成的这些公共设施自身的效率去偿还和利用,政府偿还贷款的方式无非就是加税,加税加剧了供给面的成本,抬高了物价。当税负还不能解决问题,就造成了货币风险,靠印钞票去稀释债务,很多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负利率时代面临长期化趋势
农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何志成指出,未来中国的通胀率将长期在5%左右甚至更高一点运行,这个周期大约5年,应对通胀长期化要对高通胀有明确的预期,所有的政策都要建立在通胀预期提高的基础上。通胀预期提高,负利率却难以改变,因为中国的国有银行投放了大量中长期贷款,且多数为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贷款,无法承受高利率。负利率时代也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不要期待存款利率能高于通胀,这个预期也是不现实的,提高存款利率,必然要提高贷款利率,存款提高到5,贷款就会提到10左右。那么50%的国企都要破产。”何志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