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养猪诸多条件的“不合理性”以进一步佐证某些人极力推行的消灭“散养户”、大力扶持规模化猪场政策的“合理性”。然而,这些患了“偏视症”的专家,似乎忘记了北欧的一个每年只生产2500万头商品猪的养猪小国——丹麦,却是全球公认首屈一指的养猪强国,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自然资源亦颇为匮乏的北欧小国,人均年产5头商品猪(约为全球第一养猪大国——中国的10倍)却基本上都来自“散养户”(平均存栏母猪300头左右);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散养户”却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种猪的重点供应商之一。
我们以廉价的劳动力、并付出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资源耗费与环境代价所换取的外汇购买远涉重洋而来的欧、美猪肉,似乎不但可以为砍杀猪价、“降低通涨”作出贡献(尽管只是自欺欺人的短期行为),还可以为各路商人带来丰厚利润,毫无疑问,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猪肉生产成本比欧、美高得多。遗憾的是我们的专家、以及各级行业管理者没有几个人愿意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去认真研究养猪成本的真实构成,去面对多年来一直无法让养猪人摆脱的猪病恶梦。综合考虑2011年与养猪投入相关的资源价格及全年生猪加权均价,如果没有特别意外的不合理开支,以非常保守的测算,每头存栏母猪只要提供7.5头商品猪便可达到猪场经营的保本底线。然而,令人恐惧的是,据业内人士的客观估计,在猪价高企的2011年,全国不少于30%的猪场(不分规模大小)仍然处于无利经营状态,某些省份不赚钱的猪场几乎占了一半。数周前广东某著名的“猪苗之乡”的一位颇有代表性的业主来电诉说,他所在地区的猪场以“散养户”(100头母猪以下)为主,2011年至少有一半人没赚钱。在笔者所熟悉的规模猪场(1000头母猪以上),老实承认去年并无赚钱的亦不在少数,遗憾的是没有几个老板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生产性能每头存栏母猪提供少于7.5头商品猪;一些常年“供不应求”的种猪场到底是没猪可卖还是买猪的人太多,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养猪成本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投入&pide;产出=成本,但这个计算公式的核心是“动态成本”概念,作为“分母”的“产出”是决定成本的关键要素。然而,在笔者三十年从业经历中所接触过的各种规模的养殖场老板及各级管理人员,真正理解并自觉地把养殖业的“动态成本”概念有效地用于指导生产经营者为数非常有限。如果中国的存栏母猪每年平均提供的合格上市商品猪可以达到18头或以上,而不是10.5头(部分业内人士估计2011年的全行业加权平均实际生产性能),即使玉米价差再大,欧美的猪肉还有机会进入我们这个全球第一养猪大国吗?事实上,重新评估过往一些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的强制措施,及时把一些存在严重缺陷的疫苗、兽药从市场流通领域清除出去(无论对行业管理者及其赖以获取科学决策依据的一批御用专家,还是把中国养猪业视为采之不尽的蜜源并早已把它蜇得体无完肤的数十万海内外动保行业的经营者及营销人员来说,都是一件颇为痛苦、但却是早晚必须面对的事情),坦诚面对过去一年,在60年不遇的高猪价下,还有多少养猪人没有赚到钱,不但可以从中、长期避免养猪业重蹈大豆产业的覆辙,还可在短期内为清除部分“通胀”因素作出较大贡献,更可为基本没得到政府任何有效帮助,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养猪大国、为国计民生作出重大贡献的、不计其数的“散养户”可以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的机会。一策通三关,岂非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