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上涨“疯狂”,主要是因为待出栏育肥猪猪源减少,生猪供应少。大家也都很关注猪价能涨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出栏合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猪肉的需求,目前猪肉价格小幅上涨,似乎有点“淡季不淡”的意味。
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猪价跌时多食猪肉,而是理性消费,合理膳食,将健康养生放在第一位。在3、4月份猪价下滑时,猪肉消费也未有明显增加。或许以后猪肉消费的季节性差异将减少,消费量将在某一水平小幅震荡,不再大涨大跌。天气气温逐渐升高,进入传统的消费淡季,猪肉消费量没有明显增加,从需求面看猪价涨势支撑力度不足。
生猪及猪肉市场仍然低迷,价格持续下降,再创3年新低。4月底,我市生猪出栏价为9.8元/公斤,比4月上旬下降2.51%,同比下降2.90%。猪粮比为5.17:1,连续11周处在盈亏平衡点之下。而5月5日,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对市内3个定点市场的监测显示,市场鲜猪肉为7.3元/500克,同比跌幅16.1%,最低的甚至达到6元/500克。
生猪价格涨一年、平一年、跌一年,循环式地大起大落,此种现象被称为“猪周期”, 一般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在35—38个月。此轮 “猪周期”始于2011年,当年我市生猪价飙升至历史新高的21元/公斤,至目前,“猪周期”延长,而且下跌的行情仍未见底。政府虽然启动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应急预案,同时实施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但对消耗整体处于高位的生猪库存效果尚未显现,我市生猪及猪肉价格仍在低位运行。
2008年至2013年,调查的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由2008年的14.69万头增加到2013年的45万头,增长了206.3%;年末生猪存栏量由2008年末的34.47万头增加到2013年末的98.23万头,增长了184.97%。
1983年至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跌少涨多,总体保持稳增趋势。2000年以来,同比涨幅最大的是2008年, 为7.76%,其中2011年“猪周期”波动幅度大、影响范围广,张家口也不能独善其身。此轮“猪周期”就始于2011年,当年我市生猪价飙升至历史新高的21元/公斤,一时间各路资本纷纷逐利“养猪场”,生猪存栏量快速上涨。此轮暴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两年的低迷。但今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按往年规律,理应走出低谷,但仍“跌跌不休”,而且下跌行情还未见底。
是什么打乱了此次 “猪周期”的脚步?业内人士认为,猪肉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目前,生猪产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难以避免。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市生猪出栏264.0万头,增长3.6%;生猪存栏154.4万头,增长8.0%。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供应充足。从消费结构调整分析,我市市区常住人口为100万人,年消费200万头生猪,多出的60万头猪只有外销。产能太过剩,外销又不畅,是打乱“猪周期”脚步的主要原因。
价格持续低迷,生猪养殖亏损加剧。对广大中小养殖户来说,应适度淘汰落后产能的能繁母猪,合理调整存栏结构,但不要宰杀和淘汰产能正常的母猪。应及时做好生猪防疫,避免由于猪价过低而疏忽养殖管理,错过猪价回升的行情。同时,及时关注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生猪生产、能繁母猪存栏、屠宰量和市场价格信息,避免盲目减少和扩大养殖,锁定养殖收益。有关部门应引导广大养殖场户走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的路子,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产销衔接,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稳定生猪生产的能力。
猪价持续反弹已经有小半个月了,给近来一直垂头丧气的养殖户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切表象是否意味着“猪周期”已经进入新的上涨通道,猪市已经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呢?
大部分养殖户不以为然。这样下去不知道会涨到什么程度,更有养户反映即使现在想卖猪也不知道该卖什么价位。出栏还是惜售?纵观养猪历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惜售等来的大部分还是下跌,不能期盼太高。似乎猪价每次都是在一片涨声中不知不觉就下跌了。
其实本次猪价上扬,可能并非短期压栏所致,而是阶段性真实供给不足导致的结果。值得警惕的是阶段性的供给不足,只是说明当前大猪存栏下降,但行业中能繁母猪的淘汰量依然不大,可以说产能依然过剩,并不能支撑新的上涨周期来临。养殖户们应该分析当前猪价形势,做好疾病防治,不要盲目补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