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整个肉类企业的生产链条上,“杀猪的”与“养猪的”犹如处于跷跷板的两端,当“养殖”处于峰谷,“屠宰”的利润就位于峰顶。
对于“杀猪的”来说,在猪价波谷锁定“原料成本”,几乎就等同于“锁定利润”,因此,“淡储旺销”一直是这个行业的明规则。双汇2014年有33亿元的进口采购,虽然公司预期这33亿的进口采购大多为骨类及副产品的采购,但“我们认为不排除在进口肉价格有优势的情况下加大对进口肉的采购,公司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33亿元”的采购大单或者能稍微平复一下拉瑞受伤的心灵,而随着“洋猪肉”的加速来袭,2014年,中国的猪肉市场,注定是一个概念混战的“江湖”。
在终端市场上,“散养猪”、“自养猪”、“农家土猪”、“生态猪”打得热热闹闹,在线上,美国肉类协会推出的“星条猪”已经强势登陆,而对于京沪深的高端消费者来说,日常食用“荷美尔”的猪肉,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大洋彼岸,刚被双汇收购的“史密斯”,先期的冻肉已经在春节登陆中国的部分城市,大部队的“冰鲜肉”更是整装待发。
“美国的猪肉价格大约是中国的60%,当然,它的饲料、防疫、土地成本都比中国低,出口到中国的话,即使加上物流成本,价格也极具优势”,施建中对记者说,“再一个美国猪肉消费的增长已经接近饱和,它有相当强的向外扩张市场的愿望,如果史密斯菲尔德能通过双汇打开中国这条大通道,长期来看,肯定有泰森等其他美国企业跟进。”
中国生猪养殖业的瓶颈是什么?反复发作的猪周期,反复无常的猪价!近年来,生猪养殖的风险指数频频升级,养殖户们的心可以说是碎了一地。在猪周期的影响下,养殖户们只能是在猪价行情高时盲目跟进;行情低时,集体抛售的现状。
然而我们不能总在这个怪圈中打转,生猪养殖业不可能不发展,所以这个瓶颈必须疏通。
要想实现生猪养殖行业的新突破,离不开政府对生猪养殖业的宏观调控,未来我们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计划生产,全面提高生猪质量,建立健全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为此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些方法,我们来看一下。首先,实行生猪养殖行业从业资格限制。符合条件的才能从事生猪养,这样可以禁止跨行业养猪、资本乱入行为。其次,实行生猪养殖数量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形势等因素对全国生猪需求量进行科学的预算,防止生猪数量随市场行情随意变化。当然首先这个方面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政治。第三,完善生猪养殖补贴等政策。政府应该建立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在市场行情好时,减少对生猪养殖的补贴;行情不好时,加大补贴力度,以平衡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最后,要全面提高生猪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生猪品质,提高生猪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让食品安全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并不是带着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一种紧张担心的情绪。你可以说中国的养殖业一直在发展,并且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是看待养殖行业的发展,不应该认为你一直在用先进的发展方式就是进步,更应该看看你出现的问题,生产者的状况以及行业的抵抗力。
首先便是食品安全问题。问题猪肉至今不得解,当年的瘦肉精风靡全球,让很多外国人止步于中国肉制品的面前。无论是当年因吃了瘦肉精猪肉而被禁止参赛奥运的中国运动员,还是如今的依然猖狂流通的问题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确给中国的养殖业抹了黑。
其次我们来说说养殖户。央视一位记者曾经问捡破烂的大爷“你幸福吗”在网上疯传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嗤之以鼻。那么,我们的养殖户幸福吗。当然不幸福,就像养殖户自己所说,我们干着最累却最重要的活,拿着确实最少的利润,还要处处受制于人,毫无社会地位可言。那么,养殖户怎样才能过的幸福呢?值得决策者考虑。
最后便是疫病一来风满楼。一场猪瘟疫能够给养殖场带来灭顶之灾。而且在家禽业里禽流感是每年来一次,而且来一次,家禽业就伤一次。我们一直说要消灭它,却却从未超越过它。专家介绍动物病疫的爆发与传染的主要原因是由动物饲料与用药不当和农场环境禽畜粪便处理不当污染的恶劣环境而引起。无论怎样,这些对养殖业造成的不仅仅是外伤,还有更重的内伤。
中国养殖业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走路不在于急而在于稳,走得太着急往往就会忽略一些因素,而这些被忽略的因素往往会成为让你帆船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