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时间: 2009 年7 月5 日——7 月10 日
考察线路: 哈尔滨——拜泉——克东——北安——海伦——绥化——鹤岗——绥滨——富锦——集贤——哈尔滨
主要结论:
1、黑龙江地区09/10 年度大豆(3800,-41.00,-1.07%)种植面积
大豆在黑龙江地区主要种植在第二、第三积温带,第一、第二积温带生长期在125 天以上,旱田作物基本以玉米(1721,6.00,0.35%)为主。只有在第三积温带生长期在115 天左右,旱田作物才会出现大豆和玉米的轮换。本次考察地区中北线的宝泉岭农场和佳木斯附近县市等温暖地区有相当部分改种玉米,大部分地区均继续种植大豆。总体而言,种植面积较08 年下降8%——10%。
2、前期灾害性天气情况影响大豆长势
大豆播种后,5 月份干旱天气导致大豆出苗不齐、播种期延迟;进入6 月份黑龙江各地又持续降雨,产区直接由旱转涝,长期的低温多雨使进入苗期的作物植株弱小;部分地区还出现虫灾及冰雹等自然灾害,导致黄苗、死苗现象突出。总体而言,截至7 月初,由于五月干旱以及六月的低温多雨使今年大豆发育期比常年偏晚10-15 天。
2008 年国家以1.85 元/斤的价格四次实施国家收储,总量达到725 万吨,约占去年总产量三分之一。综合调研实际情况,我们预计新豆上市前国家不会大规模抛储;新豆上市后,国家收储前提条件依然存在;收购价格预计不会大幅降低。
4、后期影响产量因素
进入8 月份天气因素是影响今年大豆单产的关键因素,如果光照充足,天气晴好,那么前期涝灾对大豆影响大幅减小。但是假如产区天气仍以阴雨天气为主,那么今年大豆减产将成为必然,而且产量将会大幅减少。
随着2009 年东北大豆进入生长关键时期,由于东北地区持续降雨,近期市场对今年大豆减 产预期与日俱增。就国内市场极度关注的2009 年度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预估、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后期国储抛售政策三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服务与发展总部特组织江、浙、沪三地会员单位研究人员组成考察团,针对上述问题于7 月5 日—10 日赶赴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展开大范围的考察调研,以下是这次考察情况总结。
一、09 年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面积
考察路线经过黑龙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积温带。由第一积温带至第五积温带,无霜期天数逐渐缩短,生长期逐渐缩短,积温逐渐降低,大豆品种由晚熟品种逐渐过渡到早熟品种,单产逐渐降低。
目前第一和第二积温带生长期在125 天以上,旱田作物基本以玉米为主,只少量种植大豆。
而第四和第五积温带生长期不足100 天,只能种植早熟大豆,玉米难以种植。只有在第三积温带生长期在115 天左右,旱田作物才会出现大豆和玉米的轮换。所以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面积变化的地区主要在第三积温带。
此次考察我们经过的海伦、绥化、鹤岗、宝泉岭管局、富锦、集贤等县市和农场很多土地集中在第三积温带,但是出现大豆面积减少的地区仅仅是在宝泉岭地区的部分农场和佳木斯附近的部分地区。其中面积减少最多的是佳木斯地区,面积减少120 万亩,减幅达到11.9%,其次是哈尔滨地区与农垦地区,面积分别减少84.6 万亩与79.8 万亩。原因是这两个地区玉米收储企业增加。本年度玉米的种植效益明显好于大豆,但是黑龙江第三积温带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大豆种植为主,其无法大面积改种玉米的原因来自销售环节。
限制大豆大面积改种的原因分析:
1、大部分农民囤积大豆在家中等待粮食贸易商上门收购,只要愿意出售,大豆很难出现积
压的现象。而在大豆种植区域,如果改种玉米,农民将要面临玉米收获后,自己寻找销售途径的难题。
2、绝大部分农民需要承包大量土地进行耕种,为了解决重茬和保证产量,需要大量施肥和 喷洒农药,土地中农药残留非常严重,土地伤害严重,难以改种玉米和水稻。
3、农民多年养成的种植习惯不宜改变,特别是大豆和玉米的种植、田间管理、农药和施肥 过程并不相同,前期播种和后期收割所使用的农机设备也不相同。而且在种植成本上,玉米种植成本明显高于大豆,所以拥有大面积种植耕地的农民不会轻易改变种植习惯。
表一: 黑龙江地区08/09年大豆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情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