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份,肉价最低跌到10元/公斤,随着饲料人工等上涨,成本涨到了13元/公斤。好在这样的日子并没持续多久,随着肉价慢慢回升,王广义的养殖场逐渐保本,微利。
经历了大风大浪,王广义坦言,养猪合作社与小养殖户相比,抗风险能力更强。
据新华社报道,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生猪价格连续9个月下滑,养殖户亏损面一度达到58.2%,部分养殖场户缩减养殖规模。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1至6月生猪出栏同比减少4.8%。
散养户成立合作社对抗风险
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
王广义也曾饱经这样的循环,他说以传统规律来看,这种“猪周期”一般为3年,
2001年,王广义的猪圈里只有30头猪。他用好品种、好饲料养出的猪,深受走街串巷的收猪人的欢迎。
肉价上涨让他尝到了甜头。但这样的好景并没有维持多久。所有人都看到了养猪的丰厚回报,家家都在拼命喂猪。
2004年全国暴发猪疫情,猪肉价格骤跌。卖猪所得还不够饲料钱,为了不致亏得太厉害,不少养猪户甚至把生产的母猪杀掉。大多数人都放弃养猪,改作别的行当。
“养猪行业永远不会失业,人们什么时候都要吃猪肉。”王广义没有退出,卖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买下了两个养猪场,他的猪增加到1100头。
2005年,王广义所在的村子养猪的人又多了起来,销售倒不是问题,只是货款总是不能按时收回。有个集团公司欠王广义等养猪户的货款,每次去要欠款时,总是空手而归。
随后,王广义就和这几家联合起来一起去催收欠款,几次下来效果不错。大家伙儿就萌生成立养猪协会的念头,就有了如今的养猪专业合作社。
“猪周期”越来越短且没规模
这几年,王广义认识到,“猪周期”越来越短,而且越来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他说,猪肉价格之所以周期性出现高峰和低谷,就是因为养猪门槛比较低,一旦一波市场行情到来,就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的局面。
如果养猪散户越来越少,成规模、标准化的养殖集团增多,生产上随意性小了,猪肉的价格也就逐渐稳定了。
但新发地市场统计部刘通认为,散养户心里明白,过了亏损期将是盈利期,他们是亏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弃养的。
2008年5月猪肉价格下降,许多散户既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又贷不到款,最后退出养猪业,而目前的散养户复养积极性不高,导致目前毛猪的存栏量下降,存栏量恢复缓慢。规模养猪场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他们的资金实力略强一些以外,更主要的是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既能得到政府的补贴,也比较容易得到贷款,这与他们吸纳了散养户本应得到的补贴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