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到10月历来是价格高的阶段,这次是把“金九银十”高峰前的低谷给填埋了,波动不会太大,但处于高位。根据去年能繁母猪的入舍时间计算,9—10月份将是这些母猪的后代集中上市时间,加上持续猪价高位运行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估计猪价将会有所下降,但马上又会遇到高成本的支撑,因此下行空间不会太大。
即使这样,我们也希望下调是渐进式的“软着陆”,目前仔猪价格过高,饲养风险太大,如果有关措施过于严厉,将造成近两个月买仔猪入市的养殖户大幅亏损。因此要保证种猪的生产和仔猪的正常供应,尽早结束仔猪的高价区运行,降低急于入市赚大钱的热情,再回调猪价,达到“软着陆”的目标。
捆绑上下游利益,平抑肉价波动
《中国企业报》:从去年到现在,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不仅对CPI形成了较大影响,而且对养猪户、消费者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应该如何建立稳定的猪肉供应体系?
马闯:简单说来,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政府需要对猪肉供应建立一个总体框架,这个框架包括猪肉的生产量、消费量等等各种信息架构,这样才能总体上把握猪肉的市场动态。
其次,猪肉行业要有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这需要解决诸如进行规模化养殖与玉米等原料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
再次,要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我国现在猪肉养殖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事实上却不适合进行畜牧业生产。
最后,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和组织化程度,现今猪肉行业存在着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并存的状况,这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良性互动。
《中国企业报》:有人认为,养猪的散户容易追涨杀跌,使得猪肉价格不稳,您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马闯:真正的散户对市场价格并不敏感,他们大多是为自己的消费在生产,部分供应市场,如果价格不好或者饲料成本太高,他们首先会减少供应市场的饲养量。真正追涨杀跌的多是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议价能力、过于自信的养殖户。他们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或与加工企业签合同,赚稳定的行业平均利润,而更倾向于自主和冒险赚更高的利润。最终他们也是价格波动的受害者。
规模化程度高、生产有计划,肯定对猪肉价格稳定有好处。但究竟是多少,我不知道。但重要的是上游养殖和下游加工企业的有机联合,做到生产的有计划,避免上下游议价能力的巨大差异。
荷兰、丹麦的加工企业,就是由上游养殖户或者说是合作社自己投资建立的,还会有议价的问题吗?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关键。所以我一直在说,要建立中国的养殖户阶层,结成合作社,做到一定程度,争取成为加工企业的股东,或自建加工厂,把上下游的利益捆绑起来,这样解决的不仅是价格波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中国企业报》:我们调查发现,政府对能繁母猪的补贴和保险在部分地区没有落实,而有的养猪户存在套取补贴的投机心态,这一问题应当怎么解决?
马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调查结果,但是我们建议,政府可以实行猪肉养殖区别补贴政策,通过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主要补助那些高生产水平的养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