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盘水城区曾出现过多家农贸市场肉贩“集体罢市”。这场“非暴力”的抗议源于当地多数肉贩不满屠宰厂对其强行“揩油”。笔者认为六盘水肉市“休息”实质是屠宰厂和肉贩之间利益博弈的一个激化点。显然,在这场博弈中肉贩处于“利益受害方”,也正是如此才走上这种极端的方式反抗屠宰市场的“潜规则”。不能说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但是屠宰厂的行为对肉贩利益的损害,积极性的挫伤是不言而喻的。
这场闹剧的焦点在于猪的副产品处理问题。六盘水一家屠宰厂称他们对“副产品”的处理是根据商务部文件规定是合法合理的。但是当地肉贩不干,他们认为屠宰厂的这种做法确实是在揩他们的油。因为一头生猪和以前相比一进屠宰厂价值就“缩水”,有时还得出钱买回自己的猪副产品。
商务部文件说:为确保市民吃到放心肉,要求生猪屠宰行业对猪副产品集中处理加工在投放市场。不知道屠宰厂与肉贩在业务上的往来之外,是否还会消除双方在法律,文件,行业等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六盘水当地的屠宰厂是“好心办坏事”,那么只能证明六盘水屠宰厂对“文件”精神的领会实在“单调”。目的宗旨是确保市民吃到放心肉,可到头来执行“放心肉文件”,市民却连肉都吃不上了,不能不说是“肉市”管理部门的“渎职”。我们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来想问题,即对猪副产品的科学处理可以由屠宰厂来完成,但是投放市场就没有必要“越权”了。投放市场的任务完全可以由肉贩完成,只要屠宰厂把副产品处理好,每头猪配齐“零部件”交由肉贩,同样可以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而且,屠户和肉贩也“相安无事”了。
猪副产品投放市场的任务对于屠宰厂来讲是“负荷工作”。那为什么不满足本职工作而去“多管闲事”呢?我想这里涉及的问题就不是对文件精神领会不灵活的问题了,否则屠宰厂就不会“乐此不疲”了,其中必有利可图。屠宰厂以现金折算的方式“以钱换肉”,但是屠宰厂对猪副产品的“适当价格”和肉贩自己售卖相差近一倍,这一倍差价落入谁手?难怪肉贩要罢市。而且,“进场费”、“过称非”等是否是屠宰业“揩油”的乱象呢?而对猪的“体检”是否就习惯性的略过?屠宰行业是否只对肉贩“揩油。”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理顺了屠宰厂和肉贩的关系,那样老百姓才能“有肉下锅,吃放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