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年是您第二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两会,今年您为两会带来了那些期货相关的议案?您提出这些建议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今年我提交的建议有三个,涉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企业合理利用衍生品市场及发挥期货市场作用服务“三农”,重视发挥虚拟经济独特作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近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利用境外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的企业不断增多,但个别企业曝出的在境外参与所谓的“套期保值”交易造成巨额损失说明,国内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衍生品市场认识和理解,真正树立避险理念,提高操作水平,因此我提出《关于加强培训引导、推动企业正确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的建议》)。
另一个是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蔓延中,国内部分人士对期货市场发展变得更为谨慎。实际上,与美国场外衍生品的过度泛滥和缺乏监管一定程度上加深危机不同,场内衍生品市场运行稳健,并在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化解危机冲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我提出《顺应国际市际市场新趋势,发展场内基础衍生品市场,服务经济发展新要求》的建议,场内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发展不仅不应停滞,相反应加快发展,助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工作新要求。
再一个是《关于发展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工作的建议》。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除了需要在政策上支持外,还需要从市场方面找突破口,这才是可持续的。大商所在服务三农工作方面己经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但也面临着农产品(14.80,-0.11,-0.74%)期货品种不丰富、信息传播渠道少等服务“三农”的短腿。因此,希望通过解决上述问题,让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方面有新的突破。
2、关于三农问题仍是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期货市场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实际情况和效果怎样?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促进农民增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农业、农民抵抗自然灾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稳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期货市场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市场预期价格和风险管理工具,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有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
一是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价格参考。东北是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大连期货市场为当地农民能提供长达一年半内的预期价格,这样东北农民在选择种什么的时候就不是再象过去单纯地看邻居种什么,看播种时价格来决定种什么,而是问市场专家种什么,看期货价格趋势确定种什么。
二是引导农民把握卖粮时机、增加销售收益。现在,在东北粮食主产区,看期货价格卖粮、调整种植结构己经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常态。中国大豆网有个统计,目前他们每天接到东北农民的咨询电话有300多个,这里面80%以上咨询内容与期货价格有关。
三是农户可以通过“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方式,回避价格风险。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东北成长起来一批农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现货经营,甚至开展期货套保,效果很好。
另外,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可以把全国市场有效联结起来。十多年前,国际大豆市场和销区大豆价格传导到种植农民那里要半个月的时间,现在商贩通过期货市场当天就能看到,一般大豆种植户在随后一两天时间内可以明确地得到市场价格信息。1997年到2002年,黑龙江省内大豆价格收购价差较大,一些地方每吨大豆差价利润率能达到10%左右,现在这一差价已主要体现为运输差价和正常的贸易利润,生产、流通环节的利润分配趋向合理,用当地人的话说,是“农民卖明白粮,商贩赚清白钱”。
3、普通农民如何能够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目前农民主要利用方式是什么?
参考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是目前农民利用期货市场最主要的方式。如,吉林省扶余县新万发镇集厂村农民才福林,前几年卖粮都是收购商收什么价就卖什么价,往往卖不上好价钱。了解期货市场之后,他改变了卖粮方式。2005年末,在周围的农民纷纷售粮时,他找人帮他分析期货价格,根据价格上涨的趋势,坚持到2006年春节前以0.45元/斤卖出,每斤比玉米上市后周边农民纷纷卖出时多赚了0.07元,他家1.5万斤的收益就增加1000多元。
黑龙江甘南县有个农民李敬涛,2008年春节之前大豆掉价,家人埋怨没早点卖,他向中国大豆网咨询后,将大豆留到了2008年春夏,每斤多卖两角多钱,全家12,000斤大豆多卖3,000多元钱。望奎县厢白乡会武村农民孙永贵说,他家里大豆并不多,但就是忍不住隔一段时间我就打电话问问期货价,因此亲属加起来有十多万斤,一个人打电话,大伙心里就都有底了”。
我国农业生产弱、小、散的特征明显,因此在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可以通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中间机构,以订单方式参与市场避险。黑龙江勃利县有个大豆合作社,去年初邀请大豆期货专家给他们七个乡的数百个会员搞期货培训,根据专家意见,合作社即通过期货市场卖出大豆,去年下半年大豆大跌,参与的社员都获得了可观的期货收益,弥补了现货的损失。
目前也有个别种粮大户摸索直接参避险方式。据对吉林林和黑龙江省期货公司的调查,2006年吉林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的种植大户有50多人,黑龙江有125个,这几年均呈增长趋势。
4、您认为怎样才能使农民利用好这个市场?
在推动农民用好期货市场方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加强对农民市场知识培训,推动农民成为会生产、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国家现在对农民培训是较为重视的,但培训内容一直偏重于科技方面,市场方面的知识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在现有培训体系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期货市场知识培训内容,使农民了解市场,理解市场价格形成,提高市场把握能力。
二是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多渠道传播期货价格信息,让农民能便利及时地了解和使用期货价格。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应当发挥主渠道作用,因为媒体离农民距离最近,传播形式也易于接受。国家几个部委曾发过两个文,要求媒体定期播发农产品期货行情,你们网络媒体做得很好,但部分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还有利益考虑,传媒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是促进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结合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带领农民参与到期货市场避险中来,推动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5、去年以来大商所在服务产业发展方向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推出了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这一工程在服务“三农”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去年大商所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2008国际合成树脂大会及第三届油脂油料大会,为相关行业和期货行业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产业的功能和作用,推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融合,服务产业,大连商品交易所还开展了“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这个工程主要是通过对试点企业的服务,采取各种培训、上门服务等形式让企业了解期货市场的运作机制、认识期货市场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并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地规避经营风险。
我们在服务“三农”实践中感到,由于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弱、小、散,要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作用,服务农民生产经营,还需要借助中介机构或农业龙头企业,将农民组织起来更好地利用市场或直接进入市场;同时,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企业作为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企业生产经营稳定、产品附加值提高,就能促进农民的增收,保持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稳定自身经营,促进产业稳健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可以说这是对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6、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有些农产品(14.85,-0.06,-0.40%)品种在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己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发展?
这是多种因素累加的结果。
一是中国是商品生产消费大国,现货流通量大,这是期货市场发展和市场流动性高的基础;二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国内市场己经融入国际市场,市场风险较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意识较强;三是这几年市场加强了管理,交易所和会员等对市场精心培育,规则制度不断完善,对产业拓展和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增强了投资者和企业的信心。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支持,2004年以来国内新增期货品种11个,其中农产品期货品种增加了6个,农产品期货品种总数达到12个。近年来国家决策部门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积极支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2004~2009年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如2004年提出要“完善粮食现货和期货市场”;2005年提出“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2006年提出“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2007年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2008年提出“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农产品期货品种”;今年提出“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
去年央行和发改委也提出了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意见。国家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持续的动力。可以说是多种因素促进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
7、在扩大内需、调结构的过程中期货市场能发挥哪些作用?
现在由于外向型经济遭遇寒潮,形势迫使我们将目光和发展重点转向扩大内需上来,依靠国内的需求拉动经济保增长。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大背景下,国内企业或主动或被动都要承受来自国际国内的市场风险,在市场趋势不明、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情况下,必然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扩大内需。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未来价格参考,让他们看到未来,经营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可发挥避险功能,帮助企业锁定经营风险,让企业放手做大市场,服务于扩内需的经济发展新要求。[FS:PAGE]
另外,期货市场完善了现代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它反映的价格信号对产业链条上各类主体带来影响,直接影响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计划调整,进而带来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期货市场反映的价格信号也可以为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参考,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期货市场在“调结构”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软件”因素。
10、在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方面,您有何具体建议?在服务三农工作方面大商所还将做哪些努力?
个人认为,未来农产品期货市场应当从创新品种丰富工具以及提高市场效率、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稳妥推进市场对外开放等方面展开。
在创新期货品种方面,目前国内交易所正在积极开发生猪等畜产品、稻谷等粮食品种,我们还在粮食期货期权产品研究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内一些特色农产品品种也有巨大开发潜力;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可以研究培育商品期货基金、相关理财产品等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者结构;在完善规则制度方面,目前交易所正在推动期现进一步融合、便利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降低交易交割成本等方面用功。今后,我们将继续从培训引导、信息服务、推动农户与农业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合作等方面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同时通过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的大面积深入推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在“三农”服务中,做好对农民信息的服务工作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大商所一直在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我们与国内相关权威信息机构进行合作,将国内外期现货市场价格信息,通过网站、电视、广播、报刊、信函、E-mail和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送给有需要的农户,同时通过市场专家免费热线电话24小时提供咨询服务,使参与市场的农民能够及时、充分地获取期货市场信息。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信息服务机构和媒体加入进来,通过社会各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将信息服务向纵深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期货市场信息当中受益。
11、现在国内上市的品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您觉得未来在商品品种开发上还有多大的空间?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准备那些新品种?
我国是全球商品生产、消费大国,并且经济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在期货品种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选择空间更大。我想只要国内市场有需求,适合作为期货品种的基本条件,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论是国际的还是本土的,都能够开发为期货品种,只有这样才能使期货市场对产业和经济的服务达到最大化。
在农产品期货品种研究开发方面,我们一直没有停步,相关品种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一直在创造条件,争取一些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交易。另外,目前大商所正在研究推动PVC期货上市交易,我们希望通过增加工业品种,完善大连期货市场品种结构,服务更多企业和产业,并进一步推动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变。
12、国际上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情况怎样?我国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方面有哪些特殊性,存在哪些难点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利用。比如,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其中与政策推动分不开的。在美国,针对农业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已经被列入法律,美国农业部实施风险管理教育计划,开展一系列期权利用试点并投资创立多样的、与教育相关的项目,提供新的课程以及对农民进行风险管理教育的新方法;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还成立了农业咨询委员会,建立官方网站,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与法律支持。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美国农场主对期货市场的直接利用比率达到19%至25%,间接利用的比例介于28%至35%之间。
通过合作社来间接利用期货市场就更为普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大户交易数据显示,合作社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牛奶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与国外情况不同,我国的许多现实国情决定了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结合的制约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农业生产面临弱、小、散的局面,农户及企业等市场主体较弱。二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虽然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整体发展仍比较滞后,还没有承担起联结农户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中介任务。其三,农村信息传导不畅,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发展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其四,我国现货市场发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货市场现代化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货市场的不完善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另外,期货市场自身发展也尚待完善,规模和影响力仍然偏小,品种结构有待完善,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以及经纪机构发展滞后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期货市场对“三农”的服务效果。
13、您提出要重视发展本土期货,为什么?
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连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货合约经历了历史上波动最为剧烈的行情,我们依靠市场自身制度,特别是我国独创的连续涨跌停板强减制度、保证金梯度增加制度,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期货品种反映更为明显,这给了我们深层次的启示:发展中国期货市场,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市场的本土性特征。
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中国从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就看涨;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中国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其二,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其三,中国商品定价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期货市场的核心是价格,通过权威期货价格的影响和辐射,可以增强商品国际市场话语权,同时通过未来的价格来调节、促进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服务。当前,扩大内需是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而扩大内需关键是使商品市场化程度提高,形成权威的市场和价格,这本身即是期货市场的功能,也对期货市场本土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将国际成功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直接引种到国内期货市场,当然是一条捷径,但我们发展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发挥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服务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首先要从服务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出发来选择期货品种。一个品种能否开发为期货品种,并非是看这个品种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己经上市,而首先要看本地市场是否有相应的市场基础,是否有市场需求。比如牛在美国商品量大,猪在中国商品量大,在我国开发的畜产品期货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生猪而不是牛。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全球商品生产、消费大国,并且经济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在期货品种开发过程中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又要立足本土资源开发更多适合自身经济需要、适应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的期货品种,并配以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这样的思路下,相信经过市场的自行选择、优胜劣汰,能够形成既具有本土特色、适应本国经济发展,又能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货品种体系,使期货市场对产业和国民经济服务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