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注入预期加强 双汇国际或香港上市?
“经过查询,证监会已经签收了我的上书函,不过目前还没有得到回复。”知名证券维权律师刘国华对记者表示,其之前上书证监会,请求立案调查双汇发展涉嫌虚假陈述之过。记者在这份《关于请求贵会立案调查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及虚假陈述的函》(下简称《函》)中看到,刘国华认为“双汇发展涉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以及“双汇发展涉嫌虚假陈述”。
去年底,双汇先后发了两则澄清公告,不过却是越“澄”越不“清”,藏着掖着的MBO浮出水面,并引发其与高盛、鼎晖当年联姻的进一步猜测。有证券分析师猜测,目前的股权结构图也许并不是全部,双汇管理层与鼎晖不排除有更多故事。此外,双汇的资产注入预期也随之增强。
律师上书指控两宗罪
刘国华认为,一系列复杂的股权变更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也证实了高盛间接持有的双汇发展股份比例已经从31%骤降至约7 .72%左右,双汇发展自身也已确认关于该公司境外实际控制人的股东情况所作说明存在遗漏。
《函》中指出,根据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年度报告应当记载公司股票、债券发行及变动情况,报告期末股票、债券总额、股东总数,公司前10大股东持股情况;以及持股5%以上股东、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等;双汇发展在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均未如实披露大股东减持的信息。“这一公告迟到了两年多。本人认为:双汇发展涉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
刘国华认为,双汇发展自身已确认关于该公司境外实际控制人的股东情况所作说明存在遗漏,涉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及虚假陈述,为了切实保护好中国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希望证监会依法立案调查双汇发展涉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及虚假陈述等事宜,如涉及其他问题,则一并查处;如双汇发展未违法,可以还双汇发展一个清白;如双汇发展违法,则应依法予以处罚。
两次“澄清”披露仍不彻底?
2009年12月15日与2009年12月31日,双汇发展两次发布了澄清公告。在第一次中承认,高盛集团确实于11月5日在境外向鼎晖投资的下属关联公司转让了部分股权。此前,高盛和鼎晖投资在2007年10月对共同控制的罗特克斯、ShineB及ShineB境外下属公司进行了内部重组。高盛和鼎晖不再直接持股罗特克斯,而是通过ShineB间接持股,其中,高盛持有ShineB30%股权,鼎晖持有50%,其他股东持有另外的20%。目前高盛实际只剩下双汇集团15%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双汇发展的股份从最初的30.97%降低到7.72%。
[page]
而在第二次,双汇发展则首次披露了双汇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相关员工的持股明细。至此,公司管理层持股的秘密终于揭开。2007年10月,双汇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包括双汇发展)的相关员工约300人首先通过信托方式在英属威尔京群岛设立了RiseG rand公司;由Rise Grand进一步100%持有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HeroicZone;再由HeroicZone联合其他公司成立ShineC(现已更名Shuanghui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双汇国际”),其中HeroicZone持有31.82%股权;由ShineC持有100%Glorious Lin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再由其持股100%Rotary Vortex Limited;最终由RotaryV ortex持有100%双汇集团和21.18%双汇发展的股权,除此之外,双汇集团直接持有30.27%双汇发展的股权。
经过上述间接和直接持股,双汇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相关员工持有双汇发展股权16.37%(31.82%×(21.18%+30.27%)=16.37%)。
根据目前的股权结构,鼎晖基金处于控股地位。有证券分析师分析认为,公司公告里说了一堆投资股东与高管层没有关联关系的话,独独漏了说明鼎晖基金的持股结构。如果双汇管理层与鼎晖毫无利益关系,那么管理层将控股权拱手转让就太令人不可思议了。不过就这一问题,双汇发展董秘办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无法求证。
整体上市与对赌猜想
目前业内亦有猜测,如今的股权结构似乎与蒙牛当年对赌的故事类似。比照双汇发展与蒙牛,均有高盛等境外股东的身影,以及境外注册的控股股东,管理层持股并不高,像披露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仅持有Rotary Vortex Limited不足5%的股权。通过境外公司操作对赌协议也不无可能。
而另一方面,由双汇发展披露的上层复杂的股权结构及管理层实际持股情况,有分析师判断,管理层在历史股权转让中获得了实惠。不过“公司将来也不应亏待A股社会流通股东,为实现多赢,资产注入应该迟早要做。”
事实上,随着管理层持股的确认,外界对于双汇资产注入的预期进一步加强。Shine C(双汇国际)的名字也引发猜想。有证券分析师指出,双汇国际控股这个名称让人猜测它将是未来香港上市的主体,而不是此前说的罗特克斯、双汇集团。
此外,该分析师也认为,应该支持双汇集团做MBO,因为双汇集团历经30年从一个负资产的县级肉联厂发展成中国最大的肉类公司,实属不易,双汇的管理团队应该获得酬劳。“双汇在MBO一事上藏着掖着,主要是把握不好国家政策的方向,翻老账的话有可能累垮一家优秀企业。”
[page]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若果真翻老账,恐怕要追溯到当年高盛收购双汇之时,双方是否有一定协议。据了解,当年市场就曾盛传高盛等正是靠与万隆等管理层的默契才击败JP摩根成为收购方。(南方都市报 王海艳)
双汇集团2009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
2009年,双汇集团共有41种新产品摆上了百姓的餐桌,既开拓了市场,又增加了效益。仅台式烤香肠一种就为企业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面对2009年复杂的经济形势,双汇集团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抓手,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人员围绕消费转型和产业升级,进行中式产品的改造、西式产品的引进、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先后做出了200多种冷鲜肉、400多种调理制品、600多种肉制品的产品群。
据双汇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谢华介绍,2009年双汇集团新产品销售突破20多万吨,比08年增长了46%,新产品的成功开发为集团完成400亿元的销售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集团公司的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双汇积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2009年,双汇集团新建投产了济源双汇、宝泉岭双汇,扩建了内蒙古双汇、哈尔滨双汇、广东双汇等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20多个亿,带动产值100多个亿,2009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
2010年,双汇集团将以“保增量、保增长”工作重心,围绕工厂做大市场,围绕产品做强品牌,通过产品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中高档产品销售比例,增强产品竞争力,通过市场创新“做深、做透、做细、做新”渠道,提高产品销售量,同时加快推进鲜冻品市场网络建设,拓宽招商加盟方式,建设自营店、开发直营商超、地方大型连锁超市、知名连锁餐饮企业、星级酒店等,开拓市场,提高出口,通过加快肉制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力争2010年双汇肉类总产销量达到3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漯河市政务信息中心)
打造国际化的“双汇”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访谈
中国的肉类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根据中国肉类协会发布的《关于2005年肉类行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05年中国内地国有及规模以上肉类(包括肉类罐头)制造食品加工企业共2544家,其中畜禽屠宰加工1476家,肉制品加工990家,肉类罐头制造78家。
而双汇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龙头级企业。
笔者:作为双汇集团耕耘多年的肉制品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page]
万隆:2005年肉类工业资产总额达到1174.58亿元,肉类加工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289.73亿元。目前的中国肉类工业正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肉类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迅速,肉制品加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产品消费需求及总产量均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肉类生产大国。中国肉类总产量由1984年的1525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7,743万吨,人均占有量由1984年的15公斤上升到2005年的59.2公斤。受消费习惯影响,猪肉在中国的消费量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产品消费国,2004年中国全年肉类产品的销售量为7391万吨。中国猪肉类产品的消费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猪肉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是欧盟的3倍、美国的5倍。预计未来几年这个数字仍然以2%-3%的速度不断增长,按这种速度发展2008年中国的猪肉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将突破5300万吨。
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肉制品消费量快速上升。2005年中国人均年肉产品消费量约59.2公斤。虽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人均70-120公斤的消费量而言,肉类产品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仅以2005年为例,全国肉类食品行业肉类加工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289.7亿元,比上年增加633亿元,增长38.2%。肉类加工业总利润达到79.4亿元,比上年增加29.9亿元,增长60.4%。
再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发展成为追求一定的品质,因此对富有营养价值、便利和卫生的鲜肉和其他肉制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近年来各种农药、兽药、激素残留、微生物污染、抗生素、瘦肉精、毒火腿、病死猪、注水肉等事件不断发生,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的诚信危机,加重了消费者的防范心理,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而国家加快创建和谐社会步伐,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整顿力度,也给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创造出有利的发展环境。
同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也将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未来几年中,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将继续加大,2001-2010年预计达到1.6-1.8亿。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一方面会拉动肉类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会提高养殖业集约化程度,推动农业基础经济的发展。
另外,纵观世界肉类工业的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目前占据全球前四位的美国泰森公司、斯密斯菲尔等几家企业屠宰生猪占美国总量的50%、牛为79%、禽类为49%,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生猪的80%,他们比我们提前十年进行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未来的中国必将造就出像美国斯密斯菲尔、泰森公司、荷美尔这样的大公司,历史也赋予了我们机遇。
[page]
未来5-10年,小康社会城镇化建设将有4-6亿人转向城镇,“十二五”人均收入将达到3000美元以上,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将继续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保持在11%以上,每年生猪出栏将达到7亿多头,肉制品需求达到1200-1400万吨。因此可以说肉类工业是朝阳的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正在步入产业模式更新、产业的升级和产业大跨度向前发展的年代。
笔者:面对国内肉制品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和空间,作为国内行业龙头级企业的双汇集团在未来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战略举措?
万隆:我们制定的双汇集团“十一五”发展总体目标是:做大、做强、做久双汇,做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生猪年屠宰量由目前的1100万头发展到2500万头,肉制品由年产100万吨发展到150万吨,肉类产量进入世界前三强, “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实现双汇国际化。
首先,要借助本次双汇集团产权转让的契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机制。建立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把双汇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高盛集团将帮助双汇集团在产权体系、机制活力、融资能力、分配制度、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员工素质、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改革,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技术成果和管理营销理念,使双汇集团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肉类加工企业。
其次,继续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扩大规模和实力。双汇集团20余年来,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使企业成功从一个小型肉联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之一,今后,双汇集团将继续围绕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这一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再次,抓好企业创新和基础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十一五”双汇集团将继续抓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三大创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抓好技术创新,改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结构,不断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重点围绕西式产品的引进、中式产品的改造进行研究和开发,把工艺先进、注重营养、规模化生产的西式产品移植过来,结合中国国情对口感、色泽、味道等进行创新和改造,使我们的产品品种多样化、规格系列化、档位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满足消费需求。
二是抓好管理创新,落实目标管理、预算管理、标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创新力度。目标管理要落实目标计划,强化考核力度;预算管理要控制成本和费用,保持竞争优势;标准化管理要落实企业的各项标准,确保投资一个项目,建设一个工厂,占领一片市场;质量管理要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供应链管理要继续完善肉制品96小时订单制,实行订单产品流程控制,满足客户要求,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page]
三是市场创新。未来的消费需求将由高温向低温转变,白条肉向调理制品转变,家庭厨房向工业化生产转变。我们将注重市场的整体规划与运作,根据市场变化、消费需求来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整合渠道,实现区域化开发、区域化生产、区域化销售,适应城乡不同消费层次、各种风味特色的消费需求,用市场引导和拉动工厂扩产上量。
笔者:双汇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双汇集团下面的旗舰公司,也是上市公司的双汇发展,集团将采取何种措施,扶持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
万隆:我们将继续以上市公司为主导发展主营业务,支持双汇发展做大做强,并注重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双汇发展上市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做大做强上市公司,以上市公司的发展带动集团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事实证明,我们的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我们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次,高盛、鼎晖的战略加盟,又将是一次双汇实现新跨越的历史契机。我们将以新的机制和体制、以崭新的精神状态迎接市场的挑战,我们将会把公司做的更加透明、更具市场竞争力。今后,我们仍将以双汇发展为业务发展主体,通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对双汇的产业进行整合,进一步理顺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逐步减少和降低影响公司估值的关联交易数量和比例,增强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做到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公司市值,打造中国肉类行业的第一品牌和百年双汇,实现双汇的国际化,让双汇真正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企业。
笔者:此次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又是一次发展机遇。上市公司将如何抓住此次机遇,以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广大投资者呢?
万隆:衷心感谢投资者对双汇发展的一贯支持,我们将以双汇发展此次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为投资者提供优厚的回报。
自双汇发展1998年成功发行并上市以来,公司通过证券市场两次成功融资9亿元。正是在广大投资者这种持续关注和支持下,公司取得了高速高效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经营业绩取得了连年稳定增长:双汇发展总股本由1998年的17300万股增加到2005年的51355.5万股,增长了2倍;年销售收入由1998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5亿元,增长了5.75倍;年净利润由1998年的6714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7110万元,增长了4.53倍。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支持,双汇发展才得以取得良好的业绩。在此,也借助媒体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双汇发展的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page]
当然,双汇发展的持续稳定增长,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回报:上市以来,公司累计现金分红11.7亿元,相当于市场融资总额9亿元的130%;通过送股、转增股本和增发新股,公司流通股股份已由5000万股增加至20175万股,流通股市值也由上市首日的5.88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2.88亿元,增长9.7倍。
股权分置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这项改革,解决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各类股东的价值取向将趋于一致,协同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有利于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有利于形成公司更加牢固稳定的发展基础。我们将积极参与并加快双汇发展的股改进程,并希望通过双汇发展此次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双汇发展的健康长远发展。
今后,我们将更加专注于公司主业的发展壮大,更好的将上市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结合起来,一如既往地注重和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对每一位股东负责,对股东的每一分钱负责,要让股东的每一分钱都掷地有声。
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投资者:双汇发展不但不会在此次双汇集团的战略重组和股权分置改革中被边缘化,而且会依然成为双汇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其投资价值必将会在证券市场上得到真正、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