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突如其来的河南“瘦肉精”事件令国内大部分肉制品加工企业猝不及防,双汇、雨润、金锣等相关企业产品销量大幅下挫,受该事件牵累国内肉制品行业一时间遭受重创。时至今日,在经历了这场空前的浩劫之后,双汇集团如何实现产业的快速转型,带领行业走出阴霾,走出低谷就摆在了每个双汇人的面前。
反思一:“瘦肉精”事件引发的思考
可以说,“瘦肉精”事件带给双汇人的不仅仅是产品销量和业绩的滑坡,而外界透过道德层面赋予他们“瘦肉精添加者”的角色则是任何一个双汇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难道‘瘦肉精’真的不可以避免吗?”,众所周知,瘦肉精是一种动物类用药,国内俗称“盐酸克伦特罗”,由于“瘦肉精”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因此主要被某些不法商贩添加到生猪喂养的饲料中,而这一环节的位置恰恰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所以如何加强源头控制就成为杜绝“瘦肉精”的关键。而事实上,仅依靠现有的法律监管体系去完成这样一个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家为了3倍的利润就可以杀人”,更何况受巨大利润推动的廉价“瘦肉精”了。既然从源头难以杜绝,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加强收购环节的监管。事实上,业内人士都知道,国内瘦肉精的检测标准相比国际上其他国家都更为严格。而危机事件发生后,双汇在行业内率先要求全国工厂改生猪瘦肉精“抽检”为在线“逐头检测”,更是彻底堵死了上游瘦肉精的流通渠道。
反思二:经营模式的转型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探讨“像双汇这样的大型生产型企业应该如何摆脱上游产业链的限制,转型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贸易型商业集团”。而在这方面,双汇集团审时度势,决定主攻上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养殖业。目前双汇集团已经建有年出栏30万头的商品猪和13万头种猪的养殖基地,其中,种猪养殖基地可满足年出栏1000万头商品猪供应。围绕工厂配套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养殖基地,并配套建设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以此来保证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
反思三:管理方式的转型
单纯依靠行政或技术手段的监管就能杜绝瘦肉精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植根于企业内控体系的管理方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日后的“亡羊补牢”也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正如有的专家这样指出“你拿100亿的管理方式去管理500亿规模的企业,出这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双汇集团借此十二五开局为契机,将围绕企业工业化的发展,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一套覆盖各产业的集团级协同应用平台,构建和谐的“数字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