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武钢养猪实是利益内部化
武汉钢铁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表示,2012年武钢将投入390亿元用于一两年就来一次过山车,随时都有可能亏本,而且不少在2008年进入我国养猪市场的外资企业在经历2010年的猪肉市场的寒冬打击之后亏损退出。
再者,从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角度说,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禀赋条件发展自己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钢铁企业就应该好好从提升钢材产品下手,而投资陌生的养猪养鸡等领域不符合这一理论,是一种投资瞎折腾,我国很多家电企业的转型失败就是典型案例。换言之,武钢投资不熟悉的养猪养鸡等非钢产业领域绝非单纯从养猪养鸡行业本身的利润角度考虑。
实际上武钢作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拥有多大十多万的职工,俨然就是一座小县城、小社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猪肉、鸡肉等钢铁行业本身无法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全部外采,职工生活必需品的层层环节的高利润全部让其他企业和社会占有,武钢养猪养鸡就是将职工的生活必需品的利润和利益揽入企业。从这个角度说,武钢转型养猪养鸡其实是一种假转型,不是真正的发展“非钢”产业,只不过是靠着自身的政策、资源,将职工的生活与企业的利润捆绑成不可分割的利益链条,对职工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性的内部供应,将“非钢”产业产品进行内部消化,实现垄断利益内部化,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也是武钢养猪保证“非钢”产业高利润的关键所在,实质上是与民争利,也将职工的生活利益与外界社会割裂。
其实笔者最为担忧的是,武钢借养猪养鸡的“非钢”转型借口圈地占地,即使在转型失败之后,养猪养鸡的土地还是一笔远远超过养猪养鸡本身的巨大财富,真正的与民争利,这恐怕也是武钢养猪的最根本目的所在。
总而言之,武钢“非钢”化的转型思路选对了,但是养猪养鸡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不该选择这种利益内部化和圈地的与民争利模式“转型”赚钱,应当真正走向市场去竞争,去赚取利润。
刘昌海:“武钢养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武汉钢铁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表示,2012年武钢将投入390亿元用于,而且年内就出栏。邓崎琳称,这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钢企向“非钢”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首先要澄清的是,建设一个万头养猪场有几千万元也就够了,跟武钢390亿元的非钢产业投入相比,其实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关心的重点,应该是武钢是否可以向“非钢”转型,或者说,央企是不是可以向非主业大规模投资的问题。
从数据上看,一些央企向非主营业务投资收益颇丰,的确看起来很美。以武钢为例,2011年非钢产业20.8亿元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六成左右。近年一些以钢铁、电力为主业的央企涉足房地产等行业获取巨额收益,这早已经不是秘密。从投资效果上看,这样的跨行业经营使得央企在主营业务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了利润增长,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
不过,央企身上承载的使命绝对不只是赚钱一项,央企不应该像小生意人一样,什么赚钱就跟风去做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初,“衬衫换飞机”曾成为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但如果我们造飞机、汽车甚至造火箭的企业都纷纷改行去造衬衫,短时间内确实能够大获其利,但从长远看显然对国家的发展无益。
我们的钢铁行业之所以市场一有波动就过不下去,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规模虽大,但生产出来的大多是低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河北钢铁(000709,股吧)集团粗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利润还不到人家的五分之一。一些附加值高的特种钢材,我们还没有生产能力。这样的现状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我们相关科技领域的进步。我们的钢企想要提高利润,应该把精力放到新产品开发、新材料的研究上面,而不是和农民争利去养猪。
而且了解养猪行业的人都知道,真正能赚到钱的养猪企业,其实并不是那些看到养猪赚钱才开始进入的企业,而是那些在养猪业不景气的时候就一直坚守的企业。同样对于钢企来讲,钢铁不景气也是一种机遇,静下心来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早在2010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就曾表示,央企要严格按照国资委要求,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这也是国资委的一贯要求。“武钢养猪”显然与国资委的精神不符。前些年中小企业把钱投入房市,直接造成现在的经营困境,如果我们的大型钢企真的都去养猪,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动摇的可能是国家的根本。
钢企养猪也许可以致富,但绝对不可能强国。“武钢养猪”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看起来不错,但里面其实隐藏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