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5年淘汰千余家非法养殖场
黑臭河流渐濯清
“煮潲水的毒烟袅袅升起,夹杂着猪粪的污水直排入河。连旁边的鱼塘水都是黑色的。”
几个月前非法猪场造成的污染状况,东莞谢岗镇镇委委员李学畴仍记忆犹新。他指着谢岗村一片已经夷为平地的地方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常常“炊烟袅袅”的窝棚并不是什么山寨部落,而是“猪声哄哄,臭水横流,毒烟四起”的“猪寨”,几乎每家每户都把自家鱼塘旁边的地租给非法养猪者,全镇就有违规畜禽养殖场230个,存栏
生猪7万多头。
李学畴说,“刚开始村民还不信养猪的污染有那么严重,但
猪场一清理完,河水一个月后就变清了”。本报记者近日在谢岗镇谢岗村走访,该村每家每户都有鱼塘密集分布在石马河边。
经过多次清理行动,鱼塘边仅剩非法猪圈清拆后的废墟,和一些存放工具的小型农屋,鱼塘和石马河水闻不到臭味,水体呈淡绿色,上面漂着几片水浮莲。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镇潼湖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规模化
养猪场也全部被钩机铲平,现场猪去人空。部分清拆后的猪场也逐渐复绿。
“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清拆总共超过800多户,存栏的生猪量超过25万头”潼湖镇副镇长黄惠雄介绍,经过几年的清拆,整个潼湖流域的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河水黑臭现象不见踪影。
上述变化只是“两河”流域禽畜污染整治的一个缩影。
环保部门透露,据测算,一头猪产生的废水相当于7个人的生活废水,非法养殖业污水直排给两河带来严重污染。而从2008年以来至今年7月,两河流域共淘汰非法畜禽养殖场1032家,生猪62.7万头,有效减轻了两河的污染负荷,其中淡水河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比2008年下降50%以上,“两河”污染整治均可在今年如期实现整治目标。
难点
“旅游猪”顽固复出
来回三地打游击与执法者周旋
不过,多年来“两河”流域非法养殖的清理过程,却远不如清拆后所看到的现场那么平静。
“当惠州大亚湾这边清拆的时候,他就把猪运到深圳坪山搭棚养,当坪山那边清拆的时候就把猪赶往大亚湾养”,环保执法人员介绍,这些非法养殖户就专门选择位于深莞惠三市跨界的地方,跟你来回“打游击”,而执法人员将这些被养殖户来回赶“居无定所”的生猪戏称为“旅游猪”。
跨界河流插花地是“旅游猪”诞生地,也是禽畜养殖整治的难点。省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文韬介绍,淡水河在深圳、惠州边界的“插花地”大约有8公里长,穿来穿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权属不明,导致插花地带的非法禽畜养殖清理长期以来成为老大难问题。
令省环保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刘其汉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看到有家非法猪场“3/5位于惠阳、2/5在深圳,这样的钉子户清拆十分考验两地的配合协作”。而记者近日走访的东莞谢岗镇,在该镇石马河对岸就是惠州,“2008年之前非法养殖在惠州比较多,后来它们那边一打,就躲到我们这边来了”。
“从2008年开始陆陆续续地清拆到现在才基本拆完,毕竟它是动态的,你拆完它,还是有个别回潮现象,回潮之后我们又拆,甚至有些猪场回潮五六次,拆过五六遍的都有。”惠州仲恺新区潼湖镇副镇长黄惠雄直言,一些本身没有其他谋生技能的外来养殖户,成为回潮养殖的“钉子户”,比较难清拆。
行动
明确责任
联合执法从“三不管”变身“大家管”
如何破解狡猾的“旅游猪”?多位省人大代表曾呼吁,对于插花地必须明确责任,治污要联合行动,特别是非法养殖污染,上下游城市的合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省环保厅近年利用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建立深莞惠区域环保合作平台,建立完善区域、流域环境监察协作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仅去年省环境监察部门就对深圳惠州插花地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进行多次督办。
去年10月底,笔者就看到在省环保厅的统一协调下,深圳和惠州举行了插花地带禽畜污染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两市共出动环保、工商、公安等执法人员近100人,并调来五辆挖掘机,将这些污染环境的“猪寨”一一铲平,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水体和空气环境。
“拆了好,不拆的话,我们种菜种田浇水都浇不了,水太黑太臭,而且空气很难闻,现在空气好水也好”,猪场附近的农户对非法养殖场的清拆拍手称快。
目前,深莞惠三市建立并完善了上下游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加大联合执法和日常巡查的力度,将插花地从原先的“三不管”地带变为“大家管”地带,严控插花地带的非法养殖回潮。
探索
堵疏结合建
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与非法养猪业的游击战“打”了5年,目前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不少地方干部向记者坦言“压力还很大,并不敢放松。”
“全面禁养难度大是有历史原因的”,一位干部说,一直以来,将土地出租给外地人养猪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些村民本身也依靠养猪维持生计。
目前在防治养殖污染回潮的措施上,“两河”沿岸各镇主要的做法是加强巡查。“发现一户,清拆一户”,为防止钉子户回潮养殖,惠州仲恺高新区制定了环境保护区镇村三级联防制度,各个镇办都聘请了两位环保巡查员,对辖区内的淡水河流域进行不间断的巡查。东莞桥头镇则建立了属地问责机制和群众举报制度,从制度上防止回潮养殖现象的发生。
除了保持强力“堵”住回潮倾向,东莞谢岗镇为当地将养猪作为主要生计的20多户养殖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积极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从“疏”的角度解决养殖户回潮问题。
而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供给珠三角的猪源众多,“旅游猪”的覆灭并未给当地
猪肉供应带来影响,然而,面对珠三角乃至广东城市群庞大的需求量,生猪养殖发展的驱动力仍然很大。两河流域一些村民坦言,多轮强力清拆后,一些养猪户转移到了河源、甚至更上游的江西、湖南等地,至于是否会重蹈在两河流域的污染,则难以说清。
有环保专家指出,目前“两河”污水和径流比在5:1以上,流域内“微容量、重负荷”的现实短期难以根本改变,深莞惠三市的“两河”流域目前已划入禁养区,这是防止“两河”污染加剧的必要举措。不过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则需要养猪业一方面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这种统筹布局可以是各市内的,但更需要省内甚至跨省之间的沟通协调。”另一方面要实现养猪业环保升级、优化发展。
本报记者曾在温氏集团旗下的新兴县罗陈猪场看到,又黑又臭的养猪废水,经过先进的三级处理后,用于林木灌溉,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沼气回用作生产生活能源,既保护了
环境又促进了循环经济。
根据我省计划,2013年将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态健康养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20-30个,力争到2013年,全省规模化养殖场(区)废弃物资源利用率达到80%。
如您养猪遇到问题,点击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