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行业环保风暴起源于2013年黄浦江上漂死猪事件,调查下发现,浙江地区养殖密度大,疫情发生导致猪大面积病死,爆发了病死猪收购的黑色产业链。
2013年11月11日颁布了《畜禽粪污治理条件》;
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在浙江开始大面积拆猪场,全省三分之一产能被拆掉;
随后,2015年我国“禁养区”一词出现,国内部分地区颁布限养政策;
2019年,取消地方生猪禁养、限养规定。
细数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5年1月1日
新《环保法》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在新法的威慑下,畜牧养殖行业进入了环保高压期,轻则被罚款整改,重则被停产拆迁。
2016年12月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对畜禽养殖污染等具体问题做了相关部署,至此,禁养区规划越来越严格,生猪禁养达到高潮。
2018年1月1日起
环保税开始实施,每个污染当量缴纳1.2-1.4元的环保税,并且将定价权利交给地方。新的环保税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上的征收,低于这个规模的没有言明。据推算,环保税开始征收后,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每头猪要增加3元钱的成本。
2018年
农村开展养殖业新政策,明令规定5类地区被禁养,提供8项补偿标准。
2019年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在会议上,官方指出要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发展规模养殖、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
会议上官方所提要求均是从恢复国内生猪产能出发,从支持农户养猪角度切入。
客观来说:这一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但因为前几年的环保政策让养殖户心里已有阴影,被拆除禁养的猪场获得的补贴也少之又少,加上非洲猪瘟疫情持续肆虐,养猪人是否还会踏入养猪界,恐怕只有养猪人自己说了才算……
我命由我不由天!